現代的小孩都考過試,如果小說是一張考卷,那其中的評分占比會是如何呢?

在純文學的作品中,首重意象經營的隱喻與象徵,次重字句詞彙的用典華美,三重作品的主題意涵,四重人物動機與情感,五重細節具體深入描寫,最末才是劇情張力精彩

要洛克來配比的話,我認為應該是:
意象隱喻(30%
用典文筆(20%
主題意涵(20%
人物塑造(15%
深入細節(10%
劇情精彩(5%

這幾項的重點說穿了就是:

意象隱喻-要死命寫得讓讀者看不懂

用典文筆-不斷掉書包、用生冷字展現涵養(讀不懂最好)。

主題意涵-通常前兩項做得好,別人看不太懂,你的文章就好像有深度了。

人物塑造-劇情看不懂,人物會自己複雜

深入細節-細節的含意讀者會自己發明,繁瑣就對了,代表自己有做過功課。

劇情精彩-寫得無聊也沒關係,反正只占5%

對純文學來說,寫得讓人看不懂就贏了一半。精準點說,即是閱讀文章所需的文學水平,只要高過、逼近閱評者的文學水平,閱評者幾乎就會認為這是不錯的作品

我記得早期的純文學不是這樣的,它們是真正以「人物為導向」,從角色生活中的細節、哀愁、慾念,去推展出真實而細膩的情感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性站在巔峰上便會開始變質(好的小說家就是要會觀察人性),一旦成為了文學翹楚,說話有了分量,手握評獎提攜大權,人就會開始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

──於是「純文學」出現了,剩下的便是「不純的文學」。
並運用手中資源區分異己,下面則要由徒子徒孫師生互捧。

在評獎上越發極端,甚至倒因為果
「有深度」所以「看不懂」,但絕不是因為「看不懂」所以「有深度」。
是因為「曲高」所以「和寡」,但絕不是「和寡」則「曲必然高」。

不知道民國幾年開始,「好作品」就一定要「嚴肅」,不嚴肅終究難登大雅之堂。
這其中的關連開始被人混淆,終於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寫得讓人看不懂、正經八百的作品才是好的「純文學」。

純文學的路很難走,就算你是科班生也一樣。(前輩以文相輕?
如果你不走這條路,那你可以看看「大眾小說」的方法。

在大眾小說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劇情設定」,次重要的是「人物塑造」,三重「劇情結構」,四重「主題意涵」,五重「深入細節」,最末才是「用典文筆」。

要我來配比的話,我認為應該是:
劇情設定(30%
人物塑造(25%
劇情結構(20%
主題意涵(10%
深入細節(10%
用典文筆(5%

再進一步解說:

劇情設定-有趣、創意的設定先讓人想看

人物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帶領讀者進入故事

劇情結構-好的結構控制節奏、起伏,讓故事精彩圓滿

主題意涵-故事結局讀者自然會產生主題,但爛故事配上好主題是沒意義的

深入細節-無意義的多餘細節只會讓人覺得無聊

用典文筆-對「大眾」來說,過於艱深只會阻礙閱讀

如果你是台灣人,從小深受考試遺毒,想必你一定知道該如何寫好這張考卷。
主題、細節、文筆,這三題是屬於下很多功夫也很難拿高分,但就算不刻意作為卻有基本分的題目
──極端一點的考生,搞不好會直接不讀,用平常心應考,將精力集中在決勝的另外三題。

反過來講,設定、人物、結構,才是你該大費心神的地方,如果你是從小考到大的台灣人,你一定很懂其中的得分技巧,資源分配拿捏。

我用實例算給你看,假設你用心的部分能拿到80%的分數,平常心的部分能拿到50%的分數,我們試算一下:

A考生:
設定、人物、結構共75分 ╳ 50% +主題、細節、文筆共25分 ╳ 80%
58

B考生:
設定、人物、結構共75分 ╳ 80% +主題、細節、文筆共25分 ╳ 50%
73

你的時間有限、心力有限、書本字數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創造最大的收益是聰明人該做的事。
你當然可以說你要慢慢寫,一本寫個三五年,勢必每一題都拿滿分,如果你的經濟狀況允許,我當然樂見有這種逼近完美的作品誕生。

但事實上還有讀者群的考量、人氣的考量、行銷的考量、各種主觀的考量,有可能你的完美大作一推出卻劣評如潮,或是沒沒無聞

小說寫作,對於讀者的喜好我們只能從過往熱門作品中去分析歸納,但對於未來的新一波熱潮卻是全然不可預測。
好在,寫小說不如升學大考一次定生死
你可以寫很多本,而且努力將每一本都寫好。難保下一波熱潮不是因你所引爆。

今天,洛克用考券形式講解了「大眾小說」的著眼重點,也順便戲謔了「純文學」的重點,希望能讓你聚焦,更有效率的創作
寫小說,是一場漫長的考試,就算你知道所有的題目答案,也唯有「勤」才是岸,共勉之。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如果小說是一張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