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者頭痛,也就是讓讀者絞盡腦汁去猜測故事中的真相。
一個偉大的作家曾說過:每場閱讀都如同是讀者跟作者的角力。這偉大作家就是我。
一個偉大的作家曾說過:每場閱讀都如同是讀者跟作者的角力。這偉大作家就是我。
「當你閱讀書中的第一句,一場推理競賽就開始了。」這句話還是我說的。
所以你身為一名競爭者,你絕不能讓另一名競爭者,也就是你的對手──「讀者」太好過,這樣他們會失去競爭的樂趣,而你也將「失去這名讀者」。
所以洛克整理了4個會讓讀者頭疼的寫作手法,讓你能成為一個好的對手。
1. 【伏筆】
伏筆就是:先在故事中放入一些經過布置的線索,讓線索看起來沒有那麼明顯,透露一點看似與當前劇情無關的資訊,卻在最後結局都一一翻開底牌,得意得對讀者說,「看吧!早就有線索了!」。
神奇的是,在故事中放入良好伏筆,反而會讓驚喜結局的「可信度提高」,而不是當真相揭曉時,全然沒有預兆,這時讀者一邊把書撕爛,一邊大喊:
「太扯了!姑媽?兇手是姑媽?他媽的姑媽只出現過一次,講過兩句台詞啊!誰會記得他有個姑媽?」
所以尷尬的是,伏筆一邊要製造讀者的驚喜,一邊又必須做好洩密的工作,讓讀者是有可能發現的。
所以伏筆的洩密工作,就是攸關故事說服力的關鍵。
但請記住,埋了伏筆就「不能不發生」,這不叫懸疑,這叫「劇情交代不清」。
<延伸閱讀:伏筆的專門解說>
2. 【模糊】
說故事的人終生追求的其中一項目標:就是表現出人性的複雜曖昧。
這也是讓讀者相當頭痛的一點,這世上的是非,就如同電視政論節目一樣,永遠有兩種以上的論調,所以我們要寫出逼真的小說,絕對也要記住這點。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的立場。
所以小說家必須在「對錯之中」盡情發揮想像力,延伸各種可能。
尤其在人性面前,所有行為都要考慮「情感、理由」,有時,我們也會樂於接受這種「模糊」的情況。
我舉一個經典例子:小說《竹叢中》──也就是電影《羅生門》的原型。
故事簡單來說,一對武士夫妻在竹林中遇到了盜賊,最後「武士被殺死」了,而官員在審理案件時,卻出現奇怪的現象,「妻子、武士(召喚靈魂)、盜賊」都說自己是「殺死武士」的人。
三人都同意事件的「前半段」:
Ø 武士被盜賊制服,盜賊在武士面前汙辱了妻子。
但是「後半段」卻出現了「各說各話」(模糊來了!)。
Ø 妻子說:自己不甘受辱,先殺死丈夫再自殺,可是沒死成。
Ø 武士說:妻子決定要跟盜賊在一起,他悲憤自殺。
Ø 盜賊說:自己是光明正大打敗武士,正式的決鬥中殺死他。
有點意思了吧,殺人可是要「償命」的,他們都搶著說自己殺人,難道都「不要命」了嗎?
我們深入思考三個人的「說詞的目的」,試著「動機」與「真相」。
Ø 妻子:自稱貞潔烈女,不這樣說會被人唾棄。(可能的真相:老公被殺、自己被玷汙卻還見異思遷,跟隨盜賊苟活於世)
Ø 武士:自稱悲壯自殺,不這樣說會被人嘲笑。(可能的真相:身為武士卻打輸盜賊,妻子被玷汙且見異思遷)
Ø 盜賊:自稱公平獲勝,不這樣說會被人鄙視。(可能的真相:使用卑鄙手段取勝)
到底真相是什麼?就留給你拼湊了。但這已不是故事的重點了!
但是一個故事的好,就應該像羅生門一樣,在「模糊曖昧」中於展現「人性的複雜」。比性命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但是一個故事的好,就應該像羅生門一樣,在「模糊曖昧」中於展現「人性的複雜」。比性命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這個技法,是運用「真相的模糊」,塑造「各種可能性」。
有時,我們也會故意給出一個「虛假的結局」,再留下「開放的線索」,留給讀者自己「推翻結局、重建結局」。
有時,我們也會故意給出一個「虛假的結局」,再留下「開放的線索」,留給讀者自己「推翻結局、重建結局」。
不管怎樣,剩下的,就交給讀者「頭痛」了。
3. 【真假】
曾經有個鬼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學姐為了降低房租租金,決定製造租屋處鬧鬼的假象,她騙了一個學妹住進來,然後聯合其他住戶一起惡整她。像是:說溜嘴鬧鬼傳說、在半夜12點的時候熄滅燈光、在走廊上製造由遠而進的腳步聲、突如其來的激烈敲門聲,然後空無一人的走廊。
終於讓學妹受不了,過度驚嚇崩潰,被送進了醫院。學姐一夥人也如願降低了房租。
但是故事現在才開始。
當天晚上,她們一夥人正在房裡開心喝酒慶祝時,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12點,「登」的一聲,電燈突然滅了,所有人緊張了起來。
走廊上傳來由遠而近的腳步聲,叩、叩、叩……跟她們製造的聲音一樣,但是她們所有人都在房裡,大家嚇得臉色發白,全都窩在漆黑房裡的角落發抖。
在片刻安靜之後,突然就是一陣瘋狂的敲門聲!嚇得大夥緊緊抓住彼此、緊緊相依,無人敢出聲,所有人已經逼近崩潰的臨界點,即將按耐不住。
在敲門聲安靜之後,大家本想說一切要過去了,這時有人放聲尖叫,「有人抓住了我的腳!」所有人都陷入了瘋狂,在漆黑的房裡亂竄、哭吼。
直到鄰居與警察破門而入,安撫眾人,眾人也全盤托出了真相。
警察說:當晚只是普通的跳電而已……
這個鬼故事中,真的有「鬼」嗎?走廊上敲門的是誰?這故事是不是另有隱情?
這就是故事的魔力,我也想過要怎麼說明「真假」這個抽象的技法,最後我決定用範例來演示。
不管鬼的真假,她們都托出害人的「真相」。而鬼的真相,就在「亦真亦假」中,留給讀者煩惱了。
前面一個技法「模糊」是雖然沒說破,但讀者對整個事情有大概的肯定。
「真假」是給讀者一部分肯定的答案,但卻有一部分完全沒有頭緒。這未知的一面,隨著焦點的轉移,就跟著讀者永遠留在「疑雲」之中了。
「真假」是給讀者一部分肯定的答案,但卻有一部分完全沒有頭緒。這未知的一面,隨著焦點的轉移,就跟著讀者永遠留在「疑雲」之中了。
4. 【誤導】
讀者跟作家的推理競賽已經太「白熱化」了。而且讀者「瞎猜」的功力越來愈強大,一不小心就會被讀者猜中!
好在,我們作家還有一張王牌,叫「誤導」。
「真相的範圍極小而明確,但錯誤卻是無邊無際。」這句話是沃特絲說的。
「錯誤引導」,這就是我們該做的事。
就跟變魔術一樣,你在右邊搞鬼,卻讓觀眾看左邊。
就跟變魔術一樣,你在右邊搞鬼,卻讓觀眾看左邊。
你就是福爾摩斯,然後讓讀者變成了華生。
讓讀者找線索、瞎推理、瞎猜,最後「碰了一鼻子灰」。
讓讀者找線索、瞎推理、瞎猜,最後「碰了一鼻子灰」。
聰明反被聰明誤,狡猾的兇手總會將「嫌疑推給別人」,讓警官們沾沾自喜,狡猾的作家也是。
Ø 《哈利波特》裡總是刁難討厭哈利的石內卜,便是用來誤導,最後是「最不可能」的內向善良老師變成壞蛋。。
Ø 《笑傲江湖》裡野心勃勃的左冷禪,也是用來誤導,掩飾了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岳不群的野心鋒芒。
最後洛克還是要提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別像伏筆裡的「神祕兇手姑媽」,這樣只會讓讀者摔書。你要帶出真正真相時,別忘了要「合理」。
讀者想要的是「勢均力敵」的對手,所以你別當個「老是犯規」的對手。
<延伸閱讀:誤導的專門解說>
【總結】
讓讀者頭痛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思考、有時微微猜到的成就感、讓他們感覺「參與」了這個故事。
早有預謀、模糊不明、亦真亦假、聲東擊西,這4招絕對是你邁向大師級作家的必備良藥,好好操弄你的讀者,這也是他們渴望的。
好的小說家,絕對也是個推理高手、心機者、說謊大師、故弄玄虛的騙子。
當個小說家,真的超忙的。是吧!
但我相信你一定樂此不疲!
但我相信你一定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