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剖析文學之作,堪稱歐美版的《小說課》

【不客觀讀後感】

這本是貨真價實的教你讀懂「文學」,整本書不斷環繞著:「當故事中出現了這個會是什麼意義呢?」

探求解析各故事中情節、環境、事物、設定等等的「背後意義」,這就是本書重複進行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設問:「作者真的有那個意思嗎?真的有象徵嗎?會不會一切都是讀者自以為呢?」但作者同時自己回答:「沒錯!不要小看作者們的心思,作者真的有藏了那個意思。」因為作者們都很用心。

但,我不認同,有句話叫:「作者已死。」當作品完成公布時,作者與作品就沒有了關聯,全憑讀者自己解讀。因此作為一個專業的讀者(文學家),難道就不會有過度解讀的情況嗎?我想肯定是有的。如果作品是出自於一個前輩之手(不在世尤佳),文學更是隨人解讀(吹捧)。

作品的深度是會隨作者地位而變動,師生互捧鞏固地位在各領域各時代都是尋常事,所以我說,還是不如放寬心,好好讀一個有趣的故事吧!

【優點特色】

第一課:每趟旅程都是追尋。這很像《作家之路》的起始觀念:「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英雄一個追尋」,講出了一個故事的起源。

接著作者先熱個身,用「吃飯不只是吃飯」、「吸血鬼不像吸血鬼」點出故事情節幾乎都藏著隱晦的涵意,端看讀者是否有能力發掘。

這時候第五課又談回了故事創作的基本概念:文學從文學中生出,世界上只有一則故事(意指所有故事極端追溯都會同一個源頭,所有故事都是延伸而出的),天下無原創,接著三課,便是將許多名作身上的「前人身影」抓出來給讀者看。

但作者也補充了創作正確的心態:新創作既然一定會有前人的影子,那就放膽走你能走的路吧,別顧忌也別擔憂。(刻意逃避也是一種互動)

之後的內容大同小異,只是舉出不同事物與其「潛意象」,如:天氣、暴力、政治、神、飛行、性、溺水、地點、季節、外表、缺陷、疾病……等等。

在寫了十幾課意象之後,作者卻巧妙地將最後一課收在了「反意象」,也代表了所有既定的意象符號與含意都是可以顛覆的。真是個聰明的處理,畢竟這就是文學,沒有什麼絕對的,永遠在不斷顛覆、新創。

本書多在賞析,教學較少,但在提到角色外表的時候,卻藏了一個重要的寫作指引在這裡,也就是:

外表永遠與內在連結,透露的細節總是有用處的。

雖然作者只是要提醒讀者注意書中的資訊,反過來說,作者們不也是要注意自己放入書中的資訊都必須是有意義的

最後書中提醒,「要從作者的立場看作品」這才能真正讀懂作品。當然對於一個學者來說,這是必要的;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好不好看才是他們在乎的吧!

【硬挑毛病】

三百多頁都只是不斷舉用不同作品中的「某物」,然後解釋它所代表的意義,看到這你會不會已經不想讀了?不過你放心,作者的筆觸淺顯生動易懂,書中舉例的範例故事也擷取得恰到好處,就算是華文讀者也可以大概了解故事的大意,而且每章之後的註解也相當相當有水準,算是我看過這麼多本外文寫作譯書中最有水準之作,盡力消除了語言的隔閡。

雖然,你可能很難學到什麼創作技巧,但這本來就不是以此為訴求,這就是一本解析文學之書。

實用給星:★★/滿分5星

星星說全星 半星
死都要讀:
★★★★★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回馬一句:過度追求故事意象的解讀,算不算一種庸人自擾?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書評【文學書】《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