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讀友會這樣轉述給我,是因在讀完我的結構教學、下載結構表後,遇到了執行障礙,又讀到上述段落,才分享給我。
我問清楚後,得知了兩個訊息:
1. 這位讀友寫作經驗不多,這一年來才慢慢嘗試寫作。
2. 他多寫短篇故事。
開頭的論述並沒有錯。從這事情,我想聊聊「故事結構」該怎麼運用?
【短篇與長篇的結構使用】
結構運用需要「對應作品長度」,結構就是轉折,9階段就有8個轉折,每個轉折往往代表一個事件,如果你故事總長不到5000字,每一段轉折事件只有500字的揮灑空間,寫起來自然很吃力(遑論還有15階段),這時當然會覺得結構不好用。
字數少,結構段落多,需費心編排、推敲字句;字數多,結構段落少,劇情容易平淡鬆散。
這也是短篇難寫的原因,在有限字數內完成一篇有起伏轉折的故事,的確更需要挖空心思編排、有更高掌控文字的功力。
反之,如果是正常一本6~10萬字的小說,就算拆成15段結構,每段也都有5000字左右的超大空間可編排,自然能輕鬆講完每一個事件,這也是為何卜洛克會說:「新手適合寫長篇小說」的緣故。
卜洛克可是相當反對:因為「可以修稿重寫」就抱著隨便的心態下筆。
【結構與字數的參考公式】
至於多長的故事要多少段結構?我為「初學者」提供一個主觀的建議。
所以初學者寫「短篇小說」我會建議,每一段結構應保有1000字左右的空間(是彈性調整,不是一定)。
預定字數÷1000=拆分段數(最低3段)。
你只打算寫3000字內,從3段結構比較好著手,新手多留一些字數空間方便演出、串連劇情。若想拆成3段以上,越多段則會越費心(並非做不到)。
反之,你想挑戰短而精的故事,可試著在1500字內安排多段轉折,優秀的短篇小說家都有這等功力(但會讓「說明」比例高、「演出」比例低)。
多試著拆解短篇小說的佳作也是一種很好的結構訓練,看看高手是怎麼在寥寥幾百字就串起一個又一個段落。
如果是寫數萬字的長篇小說,就不適用這個算法了,抓出大轉折即可,像9階段的轉折點已是很完整的起伏。
【故事結構是什麼?】
結構是「故事發生的前中後」與「主角的狀態變化」,只要你的故事有起伏,就會被抓出結構的影子,除非故事中的事件沒頭沒尾、主角沒有情緒改變(這一定也是個不吸引人的故事),不然故事一定會有結構。
從最基本的三幕劇來解讀,三段結構只是:
a. 事情發生了(怎麼發生)
b. 事情越來越激烈(怎麼變化)
c. 事情解決了(怎麼解決)
這三段你缺少哪一段,故事(事件)都會不完整。這就是一切結構的原型。
開頭的某作者建議:不要管結構,先練習把故事寫完,是為了讓「沒有寫作經驗的人練筆」,任其自由寫作,隨興發揮。立意是好的,讓初學者先學走再學跑,先培養寫作、只求寫完,慢慢來,反正只是練習。
但缺點是:這往往會寫出一個不好讀的故事,讓讀者覺得空虛、平淡。
若你打算寫出讓人覺得好看的作品,有起伏的劇情是必要的,這時就要離開自由隨性的心態,練習寫出有起伏的作品。
打結構就是先為故事在下筆前抓出起伏,有好的藍圖,才會完成好的作品。
寫小說就像蓋房子,短篇小說可能只有一兩層樓,沒有藍圖隨興亂蓋,最後不實用、沒人要住,拆掉重蓋你可能覺得不太花時間,反正短短的(依然是種消耗)。
但如果是蓋大樓(長篇小說),你隨興亂蓋,只求先寫完,最後要修改時,多達數萬字根本無從修起,要重頭大改又提不起勁,只能將這篇視為練筆之作放在抽屜或躺在電腦資料夾沉睡。
長篇修改的時間心力成本比短篇高太多了,寫小說需不需要先想結構?跟蓋房子需不需要先畫藍圖一樣,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總結】
你該了解的是結構的意義,故事情緒上升是為了什麼?下跌是為了什麼?先升後跌?先跌後升?這部分我在完整版的九階段講得很清楚。
你應該先了解意義,自己調整。而不是你只打算寫個3000字,卻想填滿15個階段的空格,這是在死啃理論、鑽牛角尖。
只要你瞭解階段的意義,你甚至不用依循別人提出的結構,可以創造一款你自己獨特的架構,這完全不難。
很多自稱不管結構的作家,其實只是變相用另一方式打了結構,像是腹稿、大綱、草記重大轉折等等,這也是在打結構,只是他們瞭解了編排的意義,不再被「幾段」給約束,進而能自由發揮。
看穿結購,而非被其綁死,這是我一再重複的話!希望本文的說明能對被結構困擾的人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