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電影是用畫面說故事,而電視劇是用對白說故事。」那小說呢?理論上,小說超依賴對白的,但我又不想這麼認為。

電影比起小說,要精準太多了,成品就是我所呈現給觀眾看的樣子,拍什麼、從哪拍、拍多久。觀眾的畫面全被掌控。

但小說,卻往往讓讀者保留更多的想像空間,讀者可以自由控制閱讀的時間,這段想多讀一遍,或是這頁想快點翻過,全由讀者決定。

而小說的所有畫面都是揉合了讀者過往的人生經驗所構成,獨一無二。自然每個人對同一本的感受差異也會極大。

常常讀者們會抗議小說改編的電影被拍爛了,其實這只是編導對小說的解讀與讀者各自的解讀產生差異。

因為閱讀本來就是一種私密的行為,每個人的內心小世界都是不同模樣,腦中形成的畫面自然大相逕庭。

回過頭來講,小說雖然無法精準控制讀者們所形成的畫面,但能不能在某種程度上,達成相近的效果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文字中的畫面感,把小說當電影拍

我們看一下魯迅的散文《秋夜》節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如果這是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上,肯定會被老師打叉,然後改成。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棗樹。

但為什麼魯迅要這麼寫呢?你可以感受一下,後者是一種直接映入眼簾的畫面,而前者卻多了「視線推移」的感覺。這就是許多人常說的「畫面感」。

文句的敘述就是你的掌鏡。

順便說個題外話,一樣的東西,大師寫起來就是表達了內心的無聊苦悶,小學生寫了就是重複贅句。這也間接告訴我們兩件事。

1.        文學作品意境深度會隨「作者地位」變動。

2.        作品意境可隨人解讀,有時無關作者。

再看一個範例:

我注意到他的手指有些粗糙,拳頭指節隆起,小臂上鋼條般的肌肉有著一條長疤。

如果將這句話用連續鏡頭呈現,那拍攝的畫面就依序是:手指、指節、小臂。
隨著文句的閱讀,腦中畫面也將如鏡頭般由下往上移動。

若你的文句畫面跳耀,讀者腦中畫面也會隨之跳躍。

他像個優雅的紳士走來,臉上掛著迷人而神秘的笑容。

這段的畫面變換則是:一個全身或半身的中長距離鏡頭,下一句則跳至臉部的特寫鏡頭。

意識到了嗎?你的字句正在創造畫面。由遠至近、由近至遠、遠近交錯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再看兩個對比的例子。

a.    他的食指尖,沾上了血漬。

b.    他細細的食指尖上,宛若迷宮的指紋,漩渦般開展,那本來是身分的象徵,現在卻被血漬所覆蓋,像是代表某種詛咒的印記。

你會發現,第二段跟第一段的內容其實一樣,只是我用形容、想像與感受將它寫長了。

一樣的內容,第一段可能你一秒就看過了,但第二段卻要看個四五秒,兼讓大腦理解一下。

這種閱讀的時間差,就創造了類似「鏡頭滯留」的效果。
第一段是個短時間鏡頭,第二段卻是個長時間鏡頭,靜靜拍著指尖。

你可以藉由你的文句長短,控制讀者腦中畫面停滯時間,間接影響感受。
如果你某段內容是一場沉重的感情戲,那你應該將單場句子寫長。
如果你某段內容是快節奏的動作戲,那你應該將單場句子寫短,讓畫面有快速切換感。

但請注意!如果你的句子總是針對單一的場景、事物進行鉅細靡遺的描述,在讀者的腦中畫面,便等同是一個停滯緩慢的鏡頭。

試想一下,你盯著一個老是不動(或動很慢)的畫面,你有什麼感覺?一定會覺得沉悶不耐煩吧。

同理可證,停太久了,你的敘述只會讓讀者感到無聊罷了。

最後,換行也可以有些花樣,看兩個對比例子。

a.    他在月光下潰堤。

b.    他在月光下──
潰堤。

第一段的換行感覺就像是中長距離的鏡頭。
第二段的換行將「潰堤」單獨而簡短的呈現,讓畫面變得簡潔而集中,故事畫面也從月光下的中長鏡頭,拉近成潰堤的特寫鏡頭。

這種寫法尤其在網路文學盛行。特別單行呈現的短句,猶如一個特寫,為小說創造了強烈的畫面感。

以上我說了三種小技巧。

1.        文句敘述就是運鏡,敘述的改變等同鏡頭的切換、推移。

2.        文句敘述的長短類似於畫面停滯的時間。

3.        換行單列的短句則如同特寫畫面的效果。

很多人寫作很直觀,我手寫我念。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一筆落定,修改時只想到要潤飾文句、對白,他們不會將自己當成一個導演,改良故事的畫面。

本文我就是要請你用全新的視野去看自己的作品。你是在創造畫面,你的字句將讓畫面接連出現。你應該好好安排畫面的銜接、移動、時間、視野,因為讀者閱讀時產生的畫面,就是他們判斷故事好壞的依據。

即便是大眾小說,每一字每一句依舊大有學問,你必須將你的小說當作電影拍,用心推敲每一個「畫面」。為什麼有些故事讀來就是有說不出的怪?為什麼有些故事看似平常讀來卻覺得暢快?現在你應該恍然大悟了吧!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用畫面說故事!3個小技巧教你把寫小說變成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