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速列車》前一篇文,一天就有四千多人點擊,真是讓我感動啊,在我寫下半場之前,我先提供一下另一個角度的見解,那就是劇情帶動的情緒線變化,這可是直接關係到所謂的「節奏」,操縱讀者的感受。底下有劇情一覽圖!
=========我是防雷線=========
會來看《屍速列車》的人肯定知道它是一個喪屍片,在觀影的時候就會心急地等待喪屍的出現,導演也沒有讓觀眾等太久,除了開場三分鐘用撞死一頭鹿來破題之外。觀眾從真正看到第一隻準喪屍(被感染的少女)跑上車,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
本片讓我第一個捏把冷汗的地方,就在交代「爸爸背景與家庭關係」的段落,從爸爸講公事、跟前妻通話、跟媽媽講話、跟女兒講話、送女兒去搭車,大約有10分鐘吧,佔了全戲的十分之一,對一部我們預設是「喪屍片」來說,其實有點長。
老實說,要不是片名叫「屍速列車」已經有很好的高概念,這邊極可能讓觀眾轉臺。(延伸閱讀:高概念解說)
好在,會看本片的人一定都知道故事是發生在列車上、故事會有喪屍,我們自然也會靜靜地等待登車、發車、喪屍的蹤跡、觀察其他乘客的印堂發黑。
中間編劇也不斷灑下小誘餌如:「少女偷跑上車」、「小女孩看見月台上的人被攻擊」、「怪怪流浪漢」、「新聞報導」,延長觀眾的耐心,堆砌氛圍。
真正有喪屍對車掌小姐發動攻擊,時間已經差不多20分鐘了,不到全片20%的位置就出現第一波高潮,時機差不多。我私人有個守則:
通俗故事最晚在全長八分之一就該出現第一個衝突。
這邊也是一個「跨越點」,代表冒險正式開始,無法回頭了。
相信看過《屍速》的朋友,都會讚美同一句話:「劇情很緊湊」。但劇情緊湊的關鍵其實是在追求一種微妙的平衡——「急」與「緩」的平衡。
有一些故事創作者為了保持戲劇張力,於是便一味的「急」,不停打殺怕逃,這並不會讓劇情變緊湊,「打逃」與「休息」的交替才會讓觀眾感覺劇情緊湊。
《屍速》就是最好的示範,我粗估從「女車掌被咬」到「暫時安全」肯定不超過10分鐘。而再到「大田站下車再次逃亡」,大約安逸了有15分鐘以上(吧)。
而「大田大混戰」持續了多久呢?大約5分鐘多吧。也就是說:
「第一波刺激逃跑」(8分)−>「緩衝」(15分)−>「太田站刺激逃跑」(6分)
沒想到吧!《屍速》打打殺殺的段落遠比我們想像中短很多,這就是我說的「快慢交替才是緊湊」,長時間的「快」會讓觀眾注意力一直保持緊繃,反而容易疲乏。
從三位武林高手把喪屍當孫子打,到成功救到女兒老婆,正好全片進行了一半,太精準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邊讓我們稍稍看到了生存的希望(空手爆殭屍、殭屍有夜盲症),故事大致是愉快的調性,要角都活著、小目標達成,也就是編劇中的「順境攀升」。
被拆分的兩邊終於重逢!觀眾也都放心了,全劇的一半也是開心的最高點,接著「很公式地」故事就要迎來「反轉點」。
編劇公式裡,從反轉點開始,故事就會一路往下,跌跌不休,直到終點。
果然,接下來的四波連續事件,帥氣大叔犧牲、阿嬤A犧牲、被鎖門球員還被夾手手、之後被排擠趕到下一節。連續四個慘,前面的愉快完全一掃而空。
但編劇也知道這樣出拳太重(尤其是帥氣大叔死了),觀眾會受不了,所以馬上安排一個阿嬤B自爆,讓觀眾可以看看機車民眾的現世報,稍稍緩和情緒(這也是阿嬤二人組被寫入的任務吧)。之後故事也安排了父女說說話、講講電話,不只讓角色休息,更是為了讓觀眾喘口氣,再迎接結局。
整齣戲我最佩服的地方,就是編劇很敢挑戰觀眾的耐受度,在短短不過五分鐘吧(感受上更短),壞人大叔連殺四人,男車掌(活該)、女高中生(買一送一)、列車長(好心沒好報),流浪漢也犧牲(順便的)。
連死五個人,一次一次一次將觀眾的情緒不斷壓低,心痛無下限,重點是壞人大叔還安全跑上車,看到這觀眾應該都要氣炸了吧!
編劇如此大膽挑戰觀眾的憤怒,就像走獨木橋一樣,危險但是精彩!
最後一波衝突,由於女兒之前有開口叫爸爸「永遠跟她在一起」,大部分的觀眾都知道爸爸大概死定了,沒有意外,爸爸很配合地將手給壞人大叔咬。最後交代遺言,自殺。
最後的神之伏筆,本來快要被槍殺的兩人,因女孩隧道中唱歌,有幸所救,堪稱本片的「最強哏」,結束前還要吊我們的胃口一下,讓我們緊張到最後一分鐘!才在女孩哭泣的臉中上黑幕,佩服。
不得不說,《屍速》編劇也真的將「編劇公式」玩透了,結構完整,節奏完美,五大段「急緩分明」,不停重複「小升大跌」,讓讀者交替「緊張」與「放鬆」,一切都是編劇精心設計的局,本片絕對是驚悚故事類型創作者的研究經典!
文末,要再次讚美壞人大叔,壞人大叔一路作惡、逍遙自在,死得又太過輕鬆,所以也讓本片的討論度(仇恨值)爆錶!每個人都握緊拳頭走出戲院,堪稱劇情口碑行銷的典範!
會寫英雄很簡單,會寫壞人才是本事;喪屍是個被寫到爛的題材,能將一個爛哏玩得出神入化,才顯現《屍速》編劇的強大!
我願意將本屆最佳演員頒給壞人大叔!然後順便在他臉上打兩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