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分享故事創作心得,我總會建議大眾小說的入門創作者可以嘗試按造結構來編故事,結構乍看是一種限制,但結構也是一種品質基本標準。

 

十本編劇書可能就有十種結構形式,但你只要記住一個核心要訣:

戲劇性結構是為了創造巨大的情緒起伏。

不管有多少種結構,其實最終都是為了達成這目的。它能讓故事更容易被讀者記憶,但創造起伏也有一個核心要訣:

結構的情緒起伏是為了圓滿主角的情感歷程。

所以結構其實是可以很活化彈性,只要抓到我們運用它的目的是什麼,就不會捨本逐末,反而讓情感/劇情變得僵化。

但問題又來了?哪本大眾小說是照著結構寫的,讓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按照結構編寫出的作品會長什麼樣子呢?

如果我們去看國外的熱門通俗小說,尤其是有影視改編的作品,幾乎每本都會緊扣結構,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基本功。當然國內作品也有,基本上在創作時,作者其實隱隱都會有結構的概念,那怕只是「起承轉合」也是一種常見結構。

而我不久前提過《鬥士》一書的結構打得很漂亮,這邊就來拆解一下,如果您手邊有書,那更恭喜你,完全可以按圖索驥,抓到作者怎麼安排結構。

各位在練習拆結構時,可以先找主角的主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主角要走的主線,主角在歷險時,一個個事件會讓主角靠近或遠離目標,結構則是扣合這些事件產生。

《鬥士》主角沙皮是一隻忠誠、勇敢、強大的狗隊隊長,守護著他的主人班傑明的牧場。有天班傑明被反派瑞克給謀害,意圖奪取他的所有財產。而沙皮藏有能守護主人財產的關鍵鑰匙,他必須一邊逃離瑞克的追捕,但同時又必須設法回到主人的身邊。

先找出了故事的目標主線,我們可以再找故事的三大轉折點在哪裡

【跨越點】

跨越點通常指的是主角它從「不想」到「想」的事件。在跨越點之前,主角常常會被拋出舒適圈,被迫展開冒險,但心中卻還有一些遲疑或反抗。

這一個被迫的事件,常常被稱為「導火線」事件。(也有人稱觸發事件)在英雄旅程中則稱之為使者

而跨越點則是要讓主角「心甘情願」(至少是自己選擇的)踏上冒險事件,怪不得旁人。

回到《鬥士》,它的導火線事件則是反派「瑞克」害主人「班傑明」被車撞,牧場被瑞克奪走,直接將沙皮趕離了舒適圈,必須上演逃亡之旅。

而跨越點則是沙皮結識了野狗「癩子」,本來應該正要回去主人身邊的他,卻一時心軟決定出手幫助萍水相逢的癩子,也因此被抓到了鬥狗船上,展開了新的冒險。

前者導火線沒有給沙皮選擇的餘地,難題就是發生了,他只能面對,無論他想不想。但後者跨越點,則是有給沙皮選擇的機會,他大可一走了之,但他卻決定挺身而出。

意義上完全不同。我們對於主角的看法也會完全不同。這就是兩個事件最大的區別,自此故事也進入了第二幕

【反轉點】

反轉點在故事中是一個由順境轉逆境的事件,你也可以簡單視作「反轉點就是主角的最後一次大勝利」。在反轉點之前,主角會有一段正向放鬆順利的時光,也許有些小挫折,但大抵都能克服。

在反轉點(最後一次勝利)之後,故事則會一路遭逢重大的難題與挫折,讓主角去反省自己的內心與過錯。

所以反轉點常常也是用來將第二幕切一半,或整個故事切一半。這個位置非常關鍵,因此有人會說三幕劇真正的結構其實是「第一幕、第二幕A、第二幕B、第三幕」四段式的。而我其實更喜歡直接用我們作文課都學過的「起承轉合」來解說,放在故事結構中也非常易懂。

看回《鬥士》在反轉點前的上升段落,沙皮在船上一次次打贏賽事,也收服了狗群的信賴,在這一刻為止,我們都會覺得沙皮就算一直當鬥狗,至少也會是安全無虞的。反轉點事件就是沙皮與夥伴必須對抗比他們多又強的十五隻軍犬,最後還是能順利克服。

但最後一次勝利後,故事就要開始進入逆境。

陰影」瑞克再次現身。沙皮也漸漸發現了人類的陰謀,面對越來越不合理的戰鬥,他知道待在這注定是一個沒有善終的結局。於是壞事一個接一個,他的同伴接連死亡、他必須與過去的兄弟對決、他必須挑戰無法擊倒的敵人、他還必須遭受夥伴的質疑。

一路跌跌不止,直到故事來到最後一個轉折點:「反彈點」。

【反彈點】

「反彈點」相比於「反轉點」,我們也可以簡單視作「反彈點就是主角的最後一次大失敗」,一個由逆境轉順境的事件。但在此之前,主角已經承受過非常多次的重大打擊,心中已經因刺激隱隱產生變化,在此之後,主角一旦有機會冷靜喘息,他會檢視過去、調整自我,然後以一個新的心態/狀態再次出擊。

通常經歷低潮、心態轉變後,就會是第三幕的開始,主角要去解決最大的困難。而這個心態的轉變,則是會綜合前面所有劇情讓主角得到的體悟,可能也包含了他一開始的觀念,產生了最終的改變

在《鬥士》中,作者倒是將這個「反彈點」與「醒悟」拆開,讓沙皮先是成功逃下船,與一群夥伴流浪、尋找能安身立命之處後、並再次失去一名夥伴後,才給了沙皮一段「醒悟」的時間。

經過醒悟後,沙皮最終才能打敗大反派瑞克,解決主線上最大的難題。

這時,別忘了沙皮最初目標是:「回到主人身邊」。但此時沙皮一路經歷過了新的冒險,也帶領著同伴來到新的地方後,可能是責任心使然、也可能是他找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屬。他選擇放棄了自己一路以來的目標,而是選擇跟同伴在河濱地好好活下去。

在反彈點後,主角不只會解決主線,同時也會讓讀者看到他的改變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鬥士》是個結構很漂亮的故事,如果您手邊有書,還可以依照頁數來計算一下,三大轉折點出現的頁數比例位置(也就是三幕的篇幅),你就會發現三轉點出現的位置精準得嚇人,《鬥士》的確將「標準商業故事結構」完全嵌入了劇情。

結構不只有「起伏」還有「節奏」,這些精確的位置就讓起伏形成了好的節奏

三轉點不只可以抓起伏與節奏,它更是直覺讓我們拆解三幕位置的小技巧,如果你學到了這技巧,就快點回頭看看你寫的故事中三轉點到底在哪裡吧!

如果你手邊有《鬥士》,可以練習在拆分三幕後,對照我寫過的「大眾故事15段結構」,再去試著解析三幕中它又有那些小段落結構,看看自己對於結構細部的體悟能夠到哪邊喔!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故事分析】解析《鬥士》三轉點結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