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曾說:

如果能用25個字告訴我一部電影的構想,那它可能會拍成一部好電影。

這就是所謂的「高概念」(high concept),它原是電影界術語,意指「用少量字句便能陳述出作品主要概念」。

當一部作品還在構思階段時(可能連劇本都沒有),如果光是兩三句話就能讓人大致了解故事的該況、創意與趣味點,引人入勝,則該作自然大大吸引製片方拍出。

另一方面,當觀眾在接收作品簡介時,光是兩三個畫面、兩三句文案,甚至只看片名,就能讓觀眾預期他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娛樂、引發觀影慾望,也能有效提升票房成績。

如果你覺得這樣解釋很難懂,我舉個例子:

《飛機上有蛇》這部電影就是「高概念作品」,光看片名觀眾就會知道他們進戲院會看到什麼內容(嗯,就是在飛機上……有蛇),得到什麼樣的刺激,吸引對此有興趣的觀眾。

《侏儸紀公園》、《大白鯊》、《異形》、《星際大戰》、《少林足球》全都是極佳的高概念作品,光看片名、無須預告便能了解作品主題。

我再舉個反例: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這片名能讓你預想到故事主題嗎?應該很難,你只能從心靈、陽光這些關鍵字大致猜到這可能是個溫馨故事。

所以本片在引進台灣時,片商竟然將它翻譯成《王牌冤家》這種詼諧名稱吸引觀眾,雖然完全是亂翻,但由此可知「高概念」對一個追求市場之作品的重要性

【小說也能高概念】

高概念雖是電影用語,但也完全適用大眾小說,甚至大眾小說的高概念化已行之有年。尤其是輕小說,光看書名就好:

《在戀愛遊戲中死掉,就再也沒辦法復活了喔!》(值言老師
《有五個姊姊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啞鳴老師
《當戀愛成為交易的時候》小鹿老師

當作品追求娛樂性與市場,「高概念」就成為決勝要點,要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抓到故事主題、創意與趣味。快速吸引到偏好該類型的讀者。

學者Justin Wyatt歸納高概念電影3要素

the Look:好賣相,也就是帥哥美女、壯盛或瑰麗的景色等。

the Hook:劇情精采,能夠引人入勝,引起觀眾興趣。

the Book:拍攝的手法老練,例如陳述方式清楚、分鏡合理、敘事符合邏輯。

放在小說中也依然適用:

the Look:有特色與記憶點的角色設定與世界觀設定。

the Hook:有獨特新意的劇情切入點(創意),引發強烈懸念。

the Book:符合戲劇張力的結構編排,創新之中有扎實的勝利編劇方程式。

高概念作品雖不是百分百能成功屢獲市場,但成功屢獲市場的確大多都是高概念作品,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摘要」的重要性。

如果你沒辦法用一句話清楚的說明這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那恐怕觀眾看完之後,觀眾也無法說出他們到底看了些什麼。

練習將你的故事大綱從濃縮成「兩百字」、「五十字」、甚至「一句話」,檢視作品摘要是不是能讓編輯與讀者都能快速了解故事主題、創意與趣味點

如果你是追求市場(人氣)或主寫類型小說的作者,這是你動筆寫下數萬字之前,不得不做好的基本前提──為你的作品聚焦一個高概念

【高概念的批評】

高概念作品追求娛樂與通俗,作品自然容易走向淺俗。缺乏深刻人性、藝術性與社會批判,只用輕鬆易懂的想法,帶著些創意與趣味就形成了廣泛的吸引力,但較無深刻故事內涵。

像是《侏儸紀公園》、《大白鯊》、《異形》便是利用恐龍、鯊魚、外星怪物來吸引觀眾,先把觀眾帶進戲院再說

因此高概念一詞有時也帶有些「貶意」,被視作膚淺、公式化的象徵。但在追求市場的電影工業中,高概念卻是一種必要前提,非高概念的故事幾乎免談。

放在小說界中,不正也是「大眾小說」與「純文學」的情結。

對此,我引用一段網路影評:

人人都當王家衛,誰來當王晶?人人都去拍文藝片,去國際拿獎,誰來娛樂本土大眾?誰來培養本土觀眾?誰來經營我們自己的電影產業?

對於高概念電影、大眾小說的批評,我想這已是最好的說明。

無論你追求「娛樂與市場」或是「藝術與評價」,不管你想當王家衛還是王晶,我只知道──這兩個人都不是那麼好當的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不管電影或小說,先來個高概念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