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悉德‧菲爾德(Syd Field)<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連李安大導演都推薦的編劇書

【不客觀讀後感】

這本書最早出版的時間是1979年,國內則是1993年才引進,由此可以我們的創作書真的是落後國外一大截,而本書正是這行業的老前輩所寫的祖宗書,很多編劇書的觀念理論都受了他的影響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就是它才兩百多頁,我一直覺得好的教學書是不用長的。但這本小書的內容說實話並不多。大致上只講了結構、主線、人物、結尾與開頭,過少的內容讓我感覺作者有留一手的嫌疑。

我覺得很值得分享的是本書開門見山的一句話:
電影劇本就是用畫面說故事。」

但我想告訴你,小說也可以,或者說小說也該做到如此的地步

【優點特色】

因為本書不長,所以重點也更為濃縮,密度更高。
而且如果你以寫小說為目的,這本書切得很漂亮,你只需要看半本就夠了,本書從第十張以後都是劇本技術的內容,跟單純的故事創作較無關。

第一章<什麼是電影劇本>、第九章<轉折點>可以綜合來說就是在講「劇情結構」,但這本書關於結構的教學只放眼在三幕劇與其中的轉折點,我個人認為說得太簡太少,反而有點隔靴搔癢。

第二章譯作<主題>,但我認為應該叫「主線」比較恰當,因為它是講述了人物與其主要的行動,怎麼看都是「主線」啊,主題應該是「故事的意義」,不過不管是主線跟主題,在這短短的章節也只有匆匆帶過

第三、四章<人物>、<構成人物>,對於人物具體的創作法反而沒有那麼清楚,只是強調了人物小傳的重要,還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可能是類似的論調我看多了,所以不覺得有驚艷之感。
這兩章的重點可以濃縮成一句話:「行為即人物。」

< /div>

第五章雖然名喚<創造人物>,但卻是配合想要的劇情去創造相對應的人物,與其說是創造人物,不如說是創造劇情,用的方法也是常被提到的「問答法」,這方法我寫過,很多人都寫過。

第六章「結尾與開端」所講的硬幣理論,就跟《作家之路》其中一章非常相似,只是《作家之路》稱之為「極性」。都是說明開頭與結尾的極端又對映的關係,這章是我認為本書相當不錯的部分,老話一句:「下筆前請先知道你的結局」。

第七章翻作<佈局>,但內容卻在講開頭的重要,強調短短的開頭就要讓讀者知道:主角是誰?故事在講什麼?發生在什麼環境?
剛剛這三個問題就是這章的重點濃縮,但這章卻佔了本書近十分之一,小小虛胖。

第八章<段落>其實就是「事件」,要為你故事中的四個轉折點擬出相應的事件,而每一個事件都要有頭、中、尾。而四個事件串連起來就是故事的主幹。
由轉折點來編故事對我來說不是創見,但作者強調故事中每個事件都要有頭中尾,我記得在《變身暢銷小說家》中也有類似的看法,采青姐是說每一幕都必須有觸發、衝突、後果(或延宕)。也算是遙遙呼應這概念。

看多了西方的寫作書,實在是越來越常看到重複的論調,這些論調常常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但卻講的是相同的概念。(中文寫作書也更常抄自西方)

這本書的重點我幾乎已經講了一半,但我說過這本書只需要看半本,所以我認為是可以花個一個多小說速覽一下這本經典著作,雖然講得不夠細,但很多觀念到今日依然是創作的聖條

【硬挑毛病】

因為書短,所以只能進行「概念式」的講解,雖然是真知灼見,但也是老生常談,如果對創作學稍稍有點研究的讀者,實在很容易讀到重複的論調。

像是:
了解你的人物。
確定人物的需求。
人物是觀點、態度、個性、行為、展現。
寫下三到十頁的人物小傳。
創造人物去配合你的想法。
下筆前請先知道你的結局。

經典有餘,驚豔不足。(是我自己讀得太晚)

也因為書中全都是以外國作品為範例說明(再加上這是三十年前的書了),只能靠「譯註」大概了解含意,增加了學習的距離。我後來從譯序中發現譯者竟然自白說自己的英文其實不好(但他懂編劇學,知道編劇術語),真讓我啼笑皆非。

實用給星:★★/滿分5星

星星說全星 半星
死都要讀:
★★★★★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回馬一句:一般來說出版超過十年的贈書,圖書館都會以資料陳舊為由不收的,而這是本超過三十年的書。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書評【編劇書】《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