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讓讀者看到中場(第二幕),我認為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因為願意讓讀者看完開頭是最難的,必須從無到有建立讀者的興趣。

如果讀者願意往下看第二幕,通常他們都會願意看完整本書。
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不能讓他們失望,要繼續發揮第二幕的功能。
 

中場的任務:引發衝突、遭遇挫敗、尋求改變、堆砌情緒、推展劇情。 

【引發衝突】 

衝突是故事精彩之處,不管是外在的事件、內心的矛盾,都要「不斷接連的引發」。不斷的衝撞才會引起讀者的好奇心。許多寫作書都一再提到,衝突是故事最重要的環節。 

它可以分一堆:人己衝突、人他衝突、人神衝突、人獸衝突;情節驅動、人物驅動。
其實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所有阻擋目標達成的都是衝突。」
主角的目標+目標的阻礙=衝突
 

衝突就是兩種對立情形的碰撞、拉扯,不只是強力的主角力道,還要有「對等」的阻礙力道。而且我們必須讓衝突不斷產生、不斷延長時間,大衝突下不斷冒出小衝突。
只有無法避免的衝突,才會造成改變。
每一個「衝突」所帶來的「改變」,都將讓劇情更往目標前進。
 

【遭遇挫敗】 

中場的內容可能佔全書最大比例,你不能讓角色一路上都遇到好事,也不能讓他們克服所有的衝突,一帆風順的故事沒人看,有時候我們必須讓角色反而被衝突打倒,幾乎一蹶不振、萬念俱灰,給予主角對手、失敗,越慘越好,這會刺激讀者看下去。 

最後,再讓角色從地獄的深淵爬起,重新振作、重返榮耀,戲劇的張力也由此產生 

人生有起有落才會充滿感觸,這也是讀者渴望從書中得到的收穫。
【尋求改變】 

這是故事的重要意義,也是人生隱含的真理。我們不改變,我們就會保持失敗。在主角經過強大的挫折擊倒後,如同人一樣,一定要靜思己過,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錯中學、勇敢站起、打不倒的精神。 

所以讀者看故事時,最期待看到主角脫胎換骨,如同看到自己改變一樣,這時候整篇故事都燃燒起來了,讀者會迫不及待的看到改變後的角色與改變後的行為,他們會緊盯著結局不放,直到角色扭轉他們的人生。 

所以洛克再次強調:「改變就是故事的意義。」
【堆砌情緒】 

前面三項任務,衝突、挫折、改變在中場會不斷接力上演,這是劇情層面的任務,但是他們背後的意義是「情緒」,但是必須一個強過一個,緩緩上升,讓讀者的心情也隨之激昂。 

就算中間經歷的角色的低潮,那也是為了最後的大反撲,要讓讀者的感受一口氣從最低衝到最高,讓你慷慨激昂、淚流滿面。 

永遠別忘了,我們將劇情千迴百轉的目的,都是為了「情緒」! 

延伸閱讀:讓讀者心痛的四大寫作手法 

【推展劇情】 

中場幾乎都佔掉整本書一半以上的內容,這麼多的篇幅絕不是用來寫跟主線無關的事,而是要確實的朝著結局前進
在曲折的劇情中,連作者都很容易失焦,偏離自己的主線與主題,更別提讀者讀到你不知所云的內容時,心中鬱悶的感受。
 

這時候,除了時時提醒自己的主線與主題之外,就要靠「因果」了。
「因果」就是事情的前因後果,你書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應該環環相扣,「因為A發生了,所以B也發生了。」有關係的事件才會讓讀者覺得故事有在前進,而不是一直東摸西摸瞎忙拖戲。
記住這簡單的原則:莫忘主題、聚焦目標、因果相扣
 

<延伸閱讀:故事檢查的4大重點 

以上就是中場的五項任務。 

我們在開場可能告知了故事的大麻煩是什麼,而中場就是要讓讀者真的看見大麻煩持續在滾大,角色將隨著劇情遭遇「衝突」、「挫折」,他們自願(或被迫)「改變」,而他們的心態在一路上可能有所變化,也帶動了讀者的情緒。 

我們把大麻煩抬出來,就是要在結尾解決它。我們把角色(跟讀者)的情緒堆疊,就是要在結尾引爆它。 

編劇界有句名言:
「如果你的結尾有問題,那其實是你的開頭有問題。」
 

這句話絕對值得做筆記、心記,戲劇張力來自「情緒的高低落差」,如果你覺得結尾無力,這可能表示你的情緒高低落差不夠大,可能不是你結尾拉得不夠高,而是你開頭降得不夠低。 

而聯繫開頭跟結尾的中場,絕對是隱形的功臣,它必須連接頭、尾兩點,讓讀者的「情緒」確實一步一步的由低爬高。中間一口氣爬太高則是讓結尾沒那麼精彩;爬不高則是讓故事沉悶。
最完美的狀態應該要像雲霄飛車一樣,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次低到高、再次高到低……不停重複,操弄讀者的情緒。
 

最後,帶領讀者迎向結局。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三幕劇-中場的5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