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爾根.沃夫(Jurgen Wolff)<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怕自己的話沒人信?拖一百人下水就對了
【不客觀讀後感】
本書很有誠意,一堆名人、一堆單元,但卻也淪為蜻蜓點水。大量擷取作家的片段經驗談反而會有種左手打右手的感覺,反而會讓經驗不夠的讀者混淆、讀得很累。
我寧可本書選擇一兩位超知名作家如「史蒂芬.金」、「JK.羅琳」好好解析他們的觀念技巧,對於創作的理解會更深。
看完本書只覺得看了一大堆人的閒聊,一下跟你說東也可以、一下說西也可以、再有人說往南也到了、又說走北也是個好選擇。多頭馬車沒方向,缺乏明確清楚的創作觀。
這就是我之前說過的整理型書籍:作者只整理丟給你,但自己卻說不出什麼獨到見解。
【優點特色】
本書分六部分,前四部分跟創作有關:「靈感」、「角色」、「編故事」、「風格」。
第五部講創作的寫作過程、心理狀態;最後一部講作家日常。目錄結構清楚、完整。
第五部講創作的寫作過程、心理狀態;最後一部講作家日常。目錄結構清楚、完整。
第一部<靈感>列舉了多位名人經驗談,靈感可能來自:書、電影、音樂、自身經歷、夢境、情緒(孤獨、恐懼)。
事實上靈感來自四面八方,而且文學是個人歷程的體現,人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光此節就能找出多元的論調:
「故事裡講的永遠都是我自身的經驗。」作家A。
「我是一名生在在溫室的作家,所有大膽冒險都來自內心想像。」作家B。
「我是一名生在在溫室的作家,所有大膽冒險都來自內心想像。」作家B。
這兩種情況都對,作品本就在無限種情況下產生,故有無限種論調。看完本章你只需要知道「個人有個人的作法」,你也有你的,別擔心。
本書接著兩章<角色>、<編故事>剛好也是創作的兩代派別:「人物導向」或「劇情導向」。
<角色>便是提倡角色比劇情重要,建構好角色便能自動引領故事發展。書中每一節都有具體練習:
「觀察」:練習觀察路人,衣著打扮風格、措詞、姿態、物品、氣味、與他人互動,再試著虛構出路人的故事。
「瞭解」:用一條條問答題訪問角色,假想他會怎麼回答、回應。瞭解角色的性格與「他會怎麼做」。這我在<故事構成人物篇>也有提到。
「需求」:書中援引「馬斯洛需求金字塔」,要設想角色往上追求什麼?或是往下墮落?他們有什麼心境?有什麼劇烈的追求或反抗行為?
「複雜性」:列出十項你最討厭的特質,試著加到反派或主角身上,反派有這些特質是因為什麼緣故?主角有這些特質會讓他更有人味嗎?缺點會阻礙他嗎?還是會被克服?
「對白」:偷聽路人談話,幫他們編對白,思考話中的弦外之音。
「場景」:想像同一個場景出現不同的人物會發生什麼事?不同的敘述法會為場景帶來什麼印象?能描寫哪些感官感受來營造場景?它有無融入劇情?
在<風格>一章,作者則是建議:
1. 將文句寫得清楚但簡潔,用最短的話達到形容或營造的效果。
2. 讓譬喻、形容等元素淺白易懂,小心失真與誤解。
3. 直接呈現畫面,不要用說的。
4. 寫過上百萬字,風格會自然浮現。
第五部分<創作過程>主要都是自問問題,如「如何提升效率?」「寫作需要的道具與環境?」「如何提升效率?」「自信、批評與瓶頸」。大多建議都是必須靠你自己解決,書中也幫不了你什麼。
最後一部份<寫作生涯>提出的建議有:
1. 固定時間逼自己寫作
2. 知道自己靠什麼賺錢?為了達成目標需培養技能、補充新知。
3. 你定義的成功是什麼?你必須付出什麼努力?有什麼步驟可以達成?
4. 寫作應該是快樂的,如果你不是,那你可能不適合當作家
5. 寫作要付出代價,時間、精神、金錢、交際,但很多人不知道。
6. 運用現代科技與媒體趨勢推廣作品、改良傳統方法。
7. 成功或失敗,總要寫了才知道答案。
【硬挑毛病】
本書的賣點也是它的壞處,號稱上百位大師的經驗談都寫在了這本書,反而讓這本書雜而不精。當作休閒讀物還可以,真的想學卻學不到什麼。
全書瀰漫著一種「你決定」的感覺,作者只是蒐羅了好多作家、好多不同的講法,整理解釋一下,然後丟給你決定怎麼做。
每篇文末的練習題,幾乎都是以「拋問題」的方式,讓讀者自己反思找答案,但這不是一個好的作法,因為前面的「名人經驗」與作者解釋往往講得美妙而空洞,對於缺乏創作知識與經驗的讀者,本書的問答只是讓人無從答起。
就像一個老師沒教清楚就逼你解出答案。一種很不爽的感覺!
實用給星:★★★/滿分5星
星星說(★全星 ☆半星)
死都要讀:★★★★★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死都要讀:★★★★★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回馬一句:看在上百作家與三百多頁的面子上,勉強算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