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跟網路上朋友的討論,他們總能問到一些我文章未竟之處。
我在<修稿的八大步驟>中寫了修稿一步步的過程,但卻沒有寫到:「到底什麼時候(到什麼程度)作品才算完成了!」
可以進一步拿去投稿、比賽、或是線上發表。為此,我再提出五個步驟,為大家提供一些寫完作品之後的建議。
1. 自訂品檢
我本學工程,也在工廠待過,一個正式工廠在產品出門都應該有張「品檢表」核對,一項一項核對為自己的產品把關。
小說也該如此,我的修稿八大步驟等同提供了八個廣泛的檢查項目,而你完全可以自訂更細部的檢查項目。就類似我下面的這張圖。
寫恐怖小說時感情可能就不是第一考量;但卻是愛情小說最大的重點,你也可以量身為各類型打造檢查表。
2. 說服自己
設置檢查表只是讓自己盡量客觀,但寫作不是一板一眼的事,項目有無達成全在你的一念之間,很主觀。
作者是作品唯一的把關者。如果你能說服自己,作品就完成了。如果你無法說服自己,那就回到檢查表中一項項思考讓自己不安的原因,嘗試找出修正。
如果你找不出問題卻又覺得不安,那我建議,就這樣讓作品出去吧,你找不到的問題就交給別人來找吧。
所謂的盲點就是自己看一百遍也看不見的地方,我們最終還是要讓作品接受外界的評判。
3. 外界回饋
作品送出,不管投稿、比賽、線上發表,外界都會有回饋。有的很明顯,可能是網友直接留言批評、或是評審編輯給出評語。
雖然可能會讓自己有些不安,但這的確是突破自己盲點的好方法。
但大多時候回饋是隱晦的,可能只是「近乎零的閱覽數」、「一封制式退稿信」、「石沉大海的比賽投稿」,不過這也是一種回饋。
我很喜歡一句話:
跌倒了,就找看看地上有沒有東西吧!
網路發表的作品沒人看、被出版社退稿、比賽沒得獎,都是一種跌倒,人人都會跌倒,但我們不必對自己的一次失敗惱羞,而急著逃離。
我們該冷靜地分析這現象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下一個步驟。
4. 分析判斷
對於這些直接而明顯的評語,我們可以直接判斷「要不要採信」。沒有人保證他人的建議就一定是對的,自己還是要保有判斷能力。
至於隱晦的回饋,我們可以去試著找找得獎者的作品、新連載卻高人氣的作品、新人出書的作品。思考反問自己:
a. 為什麼它們成功了?優點是?
b. 我跟它們的差異是?為什麼產生?
c. 我該如何應對?效法、折衷還是不理?
解讀分析原因不難,難的是你要不要採用。
可能你判斷之後認定你寫得不比第一名差,只是不符評審或比賽調性,這也是一種判斷。
到底真相如何「次數會說話」!如果你每次都沒得獎、網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建議,就很有可能你的問題就不單單是調性不符那麼簡單了。
真相總是越試越明的。
至少,這個自我分析失敗與成功的過程必然會給自己帶來收穫!
5. 修改或新作
最後,你可能知道了自己作品的缺點,但要改寫或是就此別過重新啟程也全看個人的選擇。
有人會想要保留自己過去不完美的作品,當作紀念。
有人完美主義,寧可大幅改寫也要讓作品更好。
有人完美主義,寧可大幅改寫也要讓作品更好。
這一樣沒有標準答案。
不管你打算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持續寫作才是進步的根源。
【總結】
其實說穿了,作品完成與否全憑自己主觀認定,自然會有猶豫遲疑,這時候建立正面的心態就很重要。
勇於嘗試,並永遠給自己進步的機會!
不管這篇小說寫得好不好,我們都該想著如何把下一本寫得比這本更好。當你完成了下一本,又該想著,如何把下下本寫得更好。
寫壞了、不受肯定都必然會發生,我們該專注的是修正與再次出發。
J·K·羅琳的《哈利波特》在出版前被十二家出版社退過稿,之後呢?
最後,作品的好壞與暢銷從來都是不可預測的。許多創新的文類走紅前從沒有人想得到。從28年前黃易的科幻武俠(1987年),到近三年火紅的「道士小說」,誰又能看出下一個明日之星出自何方?
那就相信自己吧!相信自己才是讓自己能持續寫下去的關鍵要素。
作品遲早會完成,但創作之路卻能走到生命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