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疑惑:難道要寫出好作品難道就必須交很多朋友,做很多不一樣的事(沒做過的事)才能豐富經驗嗎?需要這樣嗎?
上述的講法當然沒有錯,人生真實的經驗對於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我認為還有兩個要件可以為經驗加分,三者應用便能補足經驗上的缺乏。
1. 經驗:如生活點滴、人際、旅遊、閱讀、視聽、五感(視聽味嗅觸)等等,所有生活經歷都是一種經驗。
2. 感受:每個人對於外界事物所擁有的感覺與體會,這會因人人生命歷程的差異而不盡相同。
3. 想像:從過去的經驗與感受揣摩延伸,將自身(或角色)帶入某些虛構情境,可以憑空推斷出可能的應對。
【經驗】
俄國大文豪契訶夫說:
如果沒有現實與虛構之間這種永恆的互相滲透、參差對照,文學就會死於貧瘠。
他的觀點是,如果缺乏生活經驗,寫出來的作品常常都會流於空泛虛無,無法帶給人真實感。
小說必須「說服讀者」,沒有經驗憑藉,寫出的事物細節與情緒便會不逼真,無法說服讀者。
這講法絕對正確,經驗對寫作至關重要、無庸置疑,但要舉出反例也不難。
【感受】
試想,假設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老婆婆跌倒了,馬上有個年輕人扶起了她。你旁觀了一切,你心中是否會浮現一絲欣慰?還是一些同情、一些嘉許?
又或者,走在路上看見一個男孩被女孩很甩了一耳光,你雖不明就裡,但心中浮現的是什麼樣的感受與情緒?可能人人不同!
上述情況中,也許我們沒有身為一個老者被人扶起過(或扶過陌生老者);可能也沒有在大街上被異性打耳光(或被打),我們沒有經驗,但我們還是會有一些感受,人人各異。
這也是創作故事重要的武器之一,你的感受力。
這抽象的能力一般都認為須藉由敏感的生活體驗來增強。方式也很多,如:冥想瑜珈、觀察自然(花草鳥蟲)、戲劇課程(模擬人事物)、音樂領聽、藝術展覽、飼養動物等等。
以上行為主要都是請你「觀察」、「模擬」、「理解」、「感受」。不斷深度挖掘自己可能的感知、情緒。
即便沒有經歷過,但我們透過閱讀、透過故事、透過情境描述,還是可以有類似感同身受的效果,當然人人效果不同(感受力不同)。
感受就是很好的創作取材,當你在生活中、閱讀中看到了什麼而產生強烈情緒感受,你便可以立刻紀錄這情境,成為下次創作的素材。
【想像】
雄獅有句廣告詞: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愛因斯坦也說:
邏輯帶你從A走到B,想像力則帶你雲遊四方。
金庸不會降龍十八掌、J.K羅琳也不會去去武器走,但他們都寫出了曠世鉅作,建構出龐大而精緻的武俠與魔法世界。
虛構的人事物、世界觀可以天馬行空,但情感無論如何都必須腳踏實地,故事情感才是好看的核心。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有句指引:
不是寫你知道的東西,而是寫你知道的情感。
故事一定要力求情感真摯強烈,這也像開頭所說:自己沒經歷過,恐怕描寫上就會打了折扣。
如果你沒有談過戀愛、沒有愛上過人、不懂愛的感覺,你要寫下一段愛得癡狂的故事恐怕就會不夠貼近真實。
但這當然不是絕對。無數小說都有報殺父殺母之仇的橋段,難道那些小說家都家逢不幸嗎?
當然不是,情境、情緒、反應是可以想像的。你如果有既知的感受,例如「被朋友背叛」,你可以深度挖掘這感受(痛與恨),經由想像轉變成筆下的「報仇」情緒描寫。
你如果完全都沒有這些感受,你也可以運用「感受力」,閱讀這類報仇故事(新聞),感受當事人的處境與心態,想像如果是自己會有什麼情緒?會怎麼行動?再將感受與想像出的情緒描寫。
也就是說,在書寫情緒時,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可以直將向回憶取材;你只有類似的經驗(或完全沒有),你也可以透過感受與想像,模擬情緒。
當感受與想像結合,就能讓我們感同身受各種未曾體驗過的情境,盡力寫出逼真的情感。
【總結】
經驗×感受×想像=寫作素材
經驗是必要,所以我們可以交朋友、去閱讀、去旅行、去學習新東西,多多益善。但想像與感受卻能將經驗擴大,憑實擬虛,舉一反十。
運用你的感受挖掘情緒、運用你的想像將情緒轉換擴大、從你既有的經驗延伸,多數作家寫他們沒經歷過的事件時,都是這樣揣摩的。
我再多提醒你一次:
寫你知道的感情。
若你沒有做足功課(閱讀、取材),當然在想像與感受時容易失真。如果你是一個花樣年華的高中生,卻想寫一篇中年失婚婦女的心情,若沒有讀過一些報導、一些資料、甚至景點走訪、真人訪問,你只是坐在家空想像,作品的情感可能就不夠真實,觸及不到核心。
感受與想像需要足夠的資訊來支撐它的真實感。
如果你不打算對你不熟悉的議題做足功課,也許你可以考慮直接寫你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情感,在說服上定會事半功倍。
寫作中的情感到底需不需要作家真的經歷一遍?我想這答案就寫在無數作家的作品與生平中。「有」固然最好,若「沒有」也有替代的方法。
最後補充一段網友Angel的留言:
人類會這麼著迷於故事,是因為我們可以經歷自己無法經歷的各種事情。隨著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我們還能體驗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體驗的情感/情緒。
View Comments
謝謝老師,我有認真看喔…
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