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就是產品經理,每寫一本新書都像在做新品開發。我一定會去思考,這本書有什麼差異化?
如果無法寫出前人沒寫過的新意,那我不如不要寫。
這個概念放在故事創作上也是一樣,就算我們知道「時空穿越」梗已經用爛了,但創作者並不是不能寫,而是要想想怎麼為這個題材賦予自己的見解。
在舊有的前人累積上,疊上一點自己的創見與新意。
書又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一個作家如果持續出新書,他的舊作一定連帶會有一些曝光,會有新書的讀者回頭再去收集作者的舊作。
所以我總是希望我寫的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書,就算讀者十年後才讀。也會覺得:「這本書讓我有收穫。」
要寫這本《個人品牌獲利》,我自己一定也是博覽中外群書。國外有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國內有于為暢暢哥。
就像寫武俠小說,你面前一定有座大山叫「金庸」。
要寫個人品牌,前面兩位大師就是橫在我面前的大山。
這兩位的內容,產量與品質兼具,我還可以再寫些什麼呢?
出版社在看到我的初步大綱企劃後,給了我一個建議:
希望我搜集跨領域/跨類型的個人品牌成功案例,解析分享他們的成功模式。
我可以明白出版社的苦心,這樣這本書會變成一本「個人品牌百科」,每個面向都提到,每個人都可以讀一部份。
這些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我思考了整整一週,還是回絕了出版社給我的建議。
我決定以兩個線為書寫核心,一條線是我的經歷、我所擅長的一切。一條線是務實的獲利作法。
雙線整合在一起就是:
我的真實經歷是什麼、怎麼被知道、怎麼賺錢的、你可以參考怎麼做。
我知道,成功有千萬條路。我只走過我經歷過的這一條。
要我解析跨領域/跨類型的大神怎麼成功,我當然可以講出我的見解。但這些見解,是我網路觀察與搜集資料的推論。
就像我拿望眼鏡觀測一個千里外的陌生人,推論它的人生目標與思考策略,一定超級容易猜錯。
因為這種情況我自己也遇過。
我在各種活動場合,遇過不少人跟我討論「我的」商業/獲利模式。
從結果來說,十個中有九個都是說偏的。
這也很正常,因為你可能只在網路上認識我,沒有真實的暸解我、跟我深談過,當然不知道我是怎麼樣的人。
他們沒有24小時貼身觀察我、進入我的大腦,自然無法知道我的每個價值觀、專業面與執行細節。
所以我無法去寫這種遠端觀察的「個人品牌百科。」
我要給讀者最大化的幫助,就是講我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賺過的錢。
所以有讀者看完說,這根本是一本很好看的半自傳,可以考慮改寫成商業小說了!
因為書裡寫的就是我的真實經歷。
同時,我以前全職寫作時,有過一段為收入煩惱的時光。
在這本書我也特別強調了「行銷」與「獲利」,可以讓讀者有能力活下來,延續自己的夢想。
希望可以跟市面上,多講心法觀念/勵志導向的同類書做出區隔,提出「獲利導向」的務實作法。
「我的從零開始實例」+「獲利導向經營法」,就是本書的核心精神。
最後,我也理解書是一種入門的知識產品,一定有很多只是想「參考看看」的讀者,他可能還沒有打算經營個人品牌。
本書我也努力拿捏難易的尺度,希望可以讓正在執行的朋友找到做法,也讓還在觀望的朋友得到啟發。
無論你有心經營、無心經營,都可以從書中有所收穫。
這本書上市兩週,已經有四位朋友跟我說他們買了20本、30本、40本,要送學生、送朋友、送客戶。
也有許許多多讀者留言或私訊給我,跟我說這本書點醒了他、讓他豁然開朗、對他有多大的幫助。
說真的,比起銷售排行榜上感受不到溫度的數字,這種有人味的真實回饋,才是讓我持續書寫的動力。
如果你手邊也有書,希望它也對你有所幫助。
二十篇系列文的最後三篇,容我佔一點空間,好好介紹我的書。
下一篇我想從書的章節設計談談我的思考點。
《個人品牌獲利》系列文18
註:本文非書中內容,更系統的做法歡迎參考《個人品牌獲利》
博客來:https://rifi.cc/PB
金石堂:https://rifi.cc/PBK
誠品:https://rifi.cc/PBE
圓神書活網:https://rifi.cc/P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