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默默撿起碎片的同時,我突然想跟大家聊聊故事中的老哏。
從小到大,我看過戲劇中摔破杯碗盤子等等的橋段太多了,每次總會有一個女角色(偶而也有男角色啦,但很少)默默撿起地上的碎片,然後唉呦一聲,粉嫩的手指就這麼可憐地被碎片給割破了。
這時男主角就會焦急地衝過來,拉著女主角正流血的那隻手,一臉關切說:
「妳還好吧!」「妳怎麼這麼不小心?」
「妳還好吧!」「妳怎麼這麼不小心?」
再矯情一些還會直接將正冒血的指尖含進嘴巴(好噁喔)。這時女主角便會含情脈脈地看著男方,享受男方對自己的焦急與關心。
這樣的橋段實在看了太多次,導致我現在看到戲劇中有杯碗盤子摔破,心中就會直覺暗想:「女主角又要被刺傷了。」
這麼白痴的聯想法,偏偏每次都被我猜中,摔破與流血幾乎成為必然的連結,演變到最後,我只要看到杯碗盤子摔破就想笑,完全不覺得有任何浪漫的感覺。
這就是一個過度使用老哏,造成反效果。
這種情況在八點檔又更常見,絕症、失憶、我們是兄妹、我是你爸等等。
還記得當初星際大戰最經典、最震撼的台詞就是那一句:「我是你爸。」
但現在任何電影或戲劇只要最後大反派說:「我是你爸。」大家只會想笑,完全沒有震撼感,變成一個低級的笑點。
但現在任何電影或戲劇只要最後大反派說:「我是你爸。」大家只會想笑,完全沒有震撼感,變成一個低級的笑點。
我必須說,只有偷懶的編劇/小說家會重複使用老哏,稍微有動一點腦都應該將老哏背後的意義抽離出來,圍繞著意義包裝成新的意象/行為,而不是重覆沿用前人的創造,一跌倒就不小心接吻、醉到不省人事上床隔天又驚嚇大叫……
故事需要衝突,衝突是故事的鐵效果,當然要一用再用、每部戲都要用。但這不代表你每齣都是相同的原因/情境/橋段造成衝突(絕症、失憶、兄妹、你爸)。
故事核心價值恆久難變,但劇情橋段卻該求新求變。
《齊天大聖東遊記》靠「緊箍兒」創造了愛情兩難。
《小資女孩向前衝》用「刮刮卡」來示愛。
老套意涵(情感/觀念)+新穎橋段(表示行為)才會讓讀者眼睛一亮,甚至成為劇中經典的一幕。
當然求新求變還是要回歸有無「傳達意義」,小心有哏過頭反而顯得古怪。
《致第三者》中女配角在肩膀上刺(青)了一隻青鳥,男主角為了示愛,也在肩膀上刺了一隻小蟲,就是下圖:
《致第三者》中女配角在肩膀上刺(青)了一隻青鳥,男主角為了示愛,也在肩膀上刺了一隻小蟲,就是下圖:
用刺青示愛是還蠻新鮮的,但是刺一隻蟲在身上,反而讓「深情」變得「可笑」,這就是不適當的創新反而損害了意涵。
至於絞盡腦汁想新哏,又要拿捏好尺度,便是每個創作者要下苦功、展現價值的地方了,不然你以為創作者都在苦惱些什麼啊!
說到這,我的破杯子也撿好了。果然啊,撿來撿去十指依然完好如初。唉,這個老哏,還是別再用了吧!
相關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