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想】
學而不思則罔。
【讀與寫都要伴隨著思考】
讀與寫都是學習,而「思考」更與學習等重。思考便是幫助你找出自己的問題、偵測盲點。
在閱讀時,不只是讀過留下印象(收錄),而是要去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有什麼效果(呈現)?我有沒有更好的意見?
在寫作時,不單單是練習編造、鍛鍊文筆,也要去思考:我為什麼要這樣寫?有什麼效果(呈現)?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寫法?
曾有作家建議:每讀過一篇作品都該寫下一篇短評。目的就在讓讀不只是「過眼」,而是經過腦袋思索優劣,更深度地學習。
同理,在你寫完作品後,你一樣可以自評,挑剔自己,挑自己的缺點留下的印象肯定比挑別人的強,成效也更顯著,自省是進步的好方法。
但以上皆是「由己出發」,還是無法真正解決「盲點」。因此更要進一步:「練習想別人的意見」。
【聽意見、想意見】
盲點就是自己看不到,有時我們的確需要別人幫忙提醒。我認為,這是四個循環練習之中最難的,因為你很可能聽到嘲笑、鬼扯、錯誤的意見。
首先,你可能要做過幾次「完整訓練循環」打底,你才有辦法判別他人意見是否有參考價值。
第二,還要有「雅量」,能夠屏除被批評的挫折感與惱羞,你才有辦法公正地思量他人意見。
第三,即使你有能力判別、有雅量,但要遇上「專業讀友(網友)」給你意見,更是難上加難。大多讀者的意見往往偏向表層情緒感受,難以參考,例如:
a. 我覺得你寫得很負面。
b. 你在○○段落,我覺得太負面,因為……,如果……。
前者是不是讓人無從參考,後者則具體得多。有能力且願意給出意見的人太少。古人說:「知音難尋」絕非虛言,要遇到「具專業度且願意給予意見的朋友」才是最難的事。
許多有能力的人是不太給意見的。曾有一個文字工作者聲明:「謝絕評稿」。他說:評跟讀是兩回事,十萬字可能讀三小時就結束了,但評卻要多花兩三倍時間,還有難以估計的心神。如果對方跟你不是師徒、父子、親友、收費,貿然請他人評稿根本就是不尊重對方的作法。
他的說法並非無理,成熟文字工作者十小時的產值肯定有價,素昧平生要他人放棄「生產機會」去幫你「無償給意見」,的確不是件合理的事。
所以每每遇到有人長篇大論留言(前提是言之有物),即便意見與我相左,我也心懷感激,因為對方讀了、想了、還打字留言,這種時間與心力的無償付出,實在值得我好好珍惜。
【小結】
「思考」是最難教的,我自己的核心方法是:「保持找問題的意識」。
我自己習慣無論讀工具書、小說、網文、電影動漫,我總會反射性思考3個W:「Why、For what、How to better。」
1. 為什麼這樣做?
2. 為了什麼?
3. 如何更好?
這三個自問自答當然不是萬能的,但卻常常讓我找出並解決很多問題。更重要是讓自己習慣去找問題,找問題的能力跟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樣重要。
至於那些自己想破頭都想不到的,還是要留給「知音」來幫你點破了。如此說來,結交能給出專業意見的朋友,也是寫作者的一項課題吧!
知音們,歡迎你們幫我補充意見!下一篇完結篇,我們來聊聊「練習改」的觀念。
View Comments
我最開始的觀念篇開始看,光是看這一篇幅就讓我收穫良多,畢竟我幾乎沒什麼文學底子,那很謝謝老師把自己的一些寫作心得分享出來,我一定會好好的利用,謝謝!
"What for" means "for what reason" or "for what purpose". "Why" often means this too, so often they are interchangeable. It really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question whether "why" sounds better.
https://forum.wordreference.com/threads/why-vs-what-for.3179340/
"for what" 用疑問句時,其通常為"What .....for?",如上述說明,其意義如同"why", 而閱讀你的內容,英文用"what"或許就可以了。
練習思,讓找有勇氣練習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