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堆砌感受。
很多寫作書都會提到說,從故事開始到高潮之前,必須不斷的堆砌感受。像疊疊樂一樣,把情緒越疊越高。這話說得容易、說得抽象,到底具體要怎麼去做?洛克舉了三個簡單的小技巧讓你在安排劇情時,能夠輕鬆的運用,確實推動讀者的感受。
很多寫作書都會提到說,從故事開始到高潮之前,必須不斷的堆砌感受。像疊疊樂一樣,把情緒越疊越高。這話說得容易、說得抽象,到底具體要怎麼去做?洛克舉了三個簡單的小技巧讓你在安排劇情時,能夠輕鬆的運用,確實推動讀者的感受。
將讀者的情緒堆疊,有幾種常見的作法:
旁帶:別自己說,要請別人說。
複沓:多試幾次,失敗讓成功甜美。
映襯:有低才有高,不比不知道。
1. 【旁帶】
旁帶就是讓別人說,讓事情說。
我們一般如果採取直說,就會變成:
我們一般如果採取直說,就會變成:
「新來的轉學生美得讓人神魂顛倒。」
顯得有些死板單調,而且讀者對她的美根本不會有感覺。
但是如果我們用事件來說,則會是:
但是如果我們用事件來說,則會是:
當她走進教室,不管男同學是正在打鬧、還是聊天,全都靜了下來,呆呆的看著她。女同學們有的連忙轉開頭,有的一臉不是滋味,也有的跟男生一樣看呆了。時間彷彿靜止了一樣。最後走進教室的老師,在看到她的瞬間,手中課本也摔落一地。但是沒有人覺得這樣很失禮,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的人。
如果改成這種寫法,在男同學、女同學、老師的接連反應之中,立刻讓轉學生的美立體了起來,足以讓人信服她那懾人的美貌。
有時我們除了用行為反應之外,也可以藉由他人的資訊、評論來帶出我們想傳達的感覺。
如果只是直說,那可能是:
如果只是直說,那可能是:
「大家一致公認李洛克是這個小鎮最有錢的人。」
讀者只會單純的知道這條訊息,但是卻沒有任何感覺。
但如果我們改用別人來說,則會是:
但如果我們改用別人來說,則會是:
紫色晚禮服的貴婦托著一杯雞尾酒,驚訝地說:「你沒聽過李洛克?天啊,這比不知道總統是誰還誇張!我告訴你,你在鎮上看到的每一棟豪華別墅都是他的房子,我再說一次,是每一棟!」
右邊身深色西裝的男子也插嘴,「嘿!別讓人知道你沒聽過李洛克,他們不像我們這麼好,他們會狠狠嘲笑你,讓你哭著跑回家!上次我家的車不小心被他家的司機開車碰傷了,第二天全新的保時捷就停在我家門口,司機對我九十度鞠躬:『我家主人表示對您很抱歉。』然後雙手奉上車鑰匙。嘿嘿!」
後面的老紳士也加入話題,「我聽說他是軍閥的後代,他的祖上就是專門幫政府管黃金的,足足有兩百公斤都被他們家吞了。」
「不!」一個低胸火辣的女子高叫,「我聽說他們家有代代相傳的點石成金法術,他是有神力的人。」
「亂講。」翹鬍子老伯反駁,「我上次親眼看到飛碟停在他家屋頂上不走,他一定是外星人派到地球的間諜,有用不完的錢。」
大夥就這樣七嘴八舌的討論了起來,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證明他們所講的內容,只有一件事是大家都很確定的,李洛克的財產──多到讓人覺得神祕!
如果藉由大家輪流發表看法,便能讓角色更加真實,讓角色的形象更加鮮明。有句成語叫「三人成虎」,如果書中的角色接二連三的表達同一個資訊,那讀者自然而然也會被說服、相信。這招不論是在營造氣氛、雕塑人物、說服讀者都是相當必需的技巧。
2. 【複沓】
怎麼樣的行為會讓人感動?愛情或是勵志故事中,努力不放棄的行為最是動人。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達成了一件之前做不到的事,我們也會格外開心,比自己一次就達成還要開心。
所以重點就在於:
成功之前的失敗,會讓成功更珍貴。接二連三的行為,會讓目標更具說服力。
成功之前的失敗,會讓成功更珍貴。接二連三的行為,會讓目標更具說服力。
用在劇情編排上,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壞人改過自新、女生愛上男生,在一次拒絕、兩次拒絕後,直到第三次才答應改過自新、接受追求,這才會讓讀者歡欣鼓舞。
這也就是編劇常說的「三的法則」,直到第三次才改變。
Ø 《三隻小豬》中大野狼先是摧毀了兩間房子之後,才在第三間房子吃鱉。
Ø 《狼來了》中牧羊童說了兩次謊之後,第三次說真話已經沒有人信了。
Ø 常見的笑話結構,總是兩次正經的情況之後,第三次才是笑點所在。
前兩次是鋪陳、醞釀、給予讀者既定印象,最後一次才是真正要闡述的重點、反差之所在。
如果說一個愛情故事,男主角一跟女主角告白,兩人就在一起,那這故事還要演什麼?沒有經歷磨難的愛情也不會讓讀者感動。
這個技法還有進階用法,就是在「達成」之前,加入一個「反常」。
像是:
像是:
男主角明明深愛女主角,但是在經過幾次拒絕之後,女主角漸漸發現自己也愛上男主角,但是當女主角也決定跟男主角在一起時,男主角反而拒絕了女主角!(本該達成,卻出現反常)
上面這種情況,就叫作反常。在不斷拒絕後,即將達成之前,插入一個「反常」,而在最後克服「反常」之後,情緒自然會到最高點。
像是:
像是:
女主角在被拒絕後,本來已經開始討厭男主角了,但是卻無意間發現男主角罹患了絕症,並選擇隱瞞,原來這是男主角最後的溫柔,不想影響女主角,女主角得知真相後,感動又悲傷的痛哭失聲。(說明反常的原因)
從拒絕到即將達成、即將達成到反常、反常到達成。一步一步讓讀者深信角色對目標的執著,一段一段接力將讀者推上情緒的頂峰。這是一個蠻常見的技巧,「常見」表示它真的很「有效」,但是如何玩出新意,則是我們該好好下功夫的地方。
3. 【映襯】
任何比較的段落,永遠不能沒有映襯的技巧,最常見的例子就在金庸大師的武俠小說打鬥中:
Ø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家臣跟丐幫長老打個老半天,蕭峰出場露一手「擒龍功」就讓全場心服口服、自嘆不如。
Ø 《俠客行》中,江湖群雄為了搶玄鐵令打個半天,一個強過一個,結果謝煙客一出場,猶如兔子遇上獅子,兩者完全不同等級。
Ø 《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跟明教在光明頂大戰,明教岌岌可危,張無忌一登場,那些成名高手一個接一個全部敗在他一人手下,自此張無忌的武功之高毋需懷疑。
要寫一個人的特點,最能凸顯的方式就是比較,這種技法在任何比較中都能運用,不管是:比強、比有錢、比長相、比權力……等,任何都可以,藉由其它墊腳石的角色,讓真正要刻劃的人物被突顯。
在映襯中,還有正襯、反襯之分。
正襯:一山還有一山高,好還有更好、壞還有更壞、強中更有強中手。
反襯:有光明就有黑暗,善與惡、暴躁與冷靜、美與醜、愚笨與智慧。
正襯:一山還有一山高,好還有更好、壞還有更壞、強中更有強中手。
反襯:有光明就有黑暗,善與惡、暴躁與冷靜、美與醜、愚笨與智慧。
一開始講的例子都是正襯。而反襯則是一種特性平衡。同樣一件是發生,某甲會有什麼反應?某乙會有什麼反應?兩人不同的反應就是互相映襯。
在故事線中,也常常有安排兩個相反觀念、條件的人,不得不一起經歷一些事情,在故事中兩人產生的衝突也如同照鏡子一般,讓他們不自覺省思自己的作為。
《痞子英雄》便是講兩個截然不同的警察卻必須一起辦案,一個正義有原則但不近人情、我行我素;一個得過且過但較有同理心、手腕靈活。兩人極端的思維之辯也常常在劇中上演。
(兩個極端互相討厭的人卻必須一起辦案,則是運用了「悶燒」的手法)
運用正襯及反襯,會讓讀者直接感受到強烈的對比,高下優劣,不言而喻。
【總結】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方法都很迂迴啊!我們為什麼不能一口氣就讓讀者震撼呢?像是:
李洛克從口袋拿出了一顆雞蛋大的鑽石,這足以證明他是鎮上最有錢的人!
原因就在於:不真實,沒有說服力,如果我們用了這三個技巧。
先讓很多旁人說他很有錢(用旁帶說服)。
再讓人跟他比有錢(用映襯比較)。
而且還連勝三個有錢人(用複沓反覆確認)。
再讓人跟他比有錢(用映襯比較)。
而且還連勝三個有錢人(用複沓反覆確認)。
這時候不用作者再形容說明,讀者都已經深信他是鎮上最有錢的人。
唯有一步一步的累積,才能讓感受強大且真實,緊接而來的,便是讀者的認同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