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終於看了《你照亮我星球》,這齣戲我本來很期待,因為它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原班製作團隊接力之作,也延續《我》劇之前的氣勢,這次的製作等級再次升級,遠赴日本取景,而且又有我私心蠻愛看的張鈞甯。
但以上都是屁話,跟戲好不好無關。因為這齣戲開播之後負評不斷,因為第一集中大量的「戲中戲」就打死了一堆觀眾的興致。
之後收視率更是節節下降,一蹶不振。
之後收視率更是節節下降,一蹶不振。
身於一個鍵盤嘴砲評論家,我當然有幾點小小的建議給導演參考,也給想寫好故事的人一點借鏡。
1. 讓讀者清楚知道你到底要幹嗎?
導演、演員、故事創作者可能有大量的資料可以了解故事的全貌與多重意義,但讀者觀眾沒有,他們就只能以他們所看到的解讀故事。
如果不看報導、沒看過預告,直接看戲劇,故事第一幕就是主角在西門町被外星人追,導演想要反諷,所以讓特效看起來像是二十年的效果,但觀眾不知道這是戲中戲、不知道導演是想惡搞,所以讓觀眾覺得很鳥很出戲,之後又快速跳躍多個戲中戲的片段,更讓讀者一頭霧水。
前十分鐘就走光了一半的觀眾,這完全是導演自信過頭的處理錯誤,他以為自己前十分鐘的惡搞能讓讀者驚艷,只要撐過前十分鐘,觀眾就能夠知道他的苦心了!
瞿導你錯了。
收視率證明,觀眾在知道你想幹嘛前,都被很鳥的外星人嚇走了。
收視率證明,觀眾在知道你想幹嘛前,都被很鳥的外星人嚇走了。
借鏡一:給讀者能清楚抓住的故事風格,不要讓讀者搞不清。
2. 有深度的故事也不能死氣沉沉
這故事一開始定調是「非刻版偶像劇」但這點所有觀眾都不知道,一開場主角「偉城」就是飾演一個有心理疾病的大明星,他是很鬱悶、焦躁,大量的獨角戲、獨白,讓整齣戲第一集就顯得太過沉重。
即使第一集賣吻賣肉,有黑色諷刺但缺乏明確笑點,讓故事一起步就顯得死氣沉沉。
反觀《16個夏天》第一集雖然故事還在鋪陳,但笑點大量塞入,至少先觀眾覺得輕鬆,願意給它第二集的機會。
借鏡二:被娛樂是人們觀賞大眾作品的第一目的。
3. 野心龐大的故事也要點出明確主線
我閃光在第一集一半左右就開始做自己的事了,她說:「不知道這戲到底在幹嘛!」
這只不過是一個二十集的戲劇,為什麼可以搞得那麼不明確。
看看八十集的《雨後驕陽》,它主要是要講台灣鞋業的興衰,由製鞋家族的兄弟爭鬥、親情、愛情出發。但在我們知道複雜的人物關係、鞋業歷史前,故事第一集處理得漂亮,由弟弟的愛人被大哥娶走切入,在進入宏大的背景前,我們已經被「三角糾葛」給鉤住了,之後跟我們講鞋業故事、兄弟鬥爭我們才聽得下去。
借鏡三:給出一個明確的主線讓讀者依循,別讓讀者無所適從。
4. 戲中戲(後設題材)主客要點明
導演的剪接過於魔幻,真實與戲劇的跳躍頻繁、插入突然,是很有對照諷刺的味道,但也讓腦補、反應稍差的觀眾看得很累很煩,看戲是想放鬆,而不是還要一直動腦判讀故事。
有句話說:好的大眾小說應該讓小學五年級都看得懂。
為了顧及最大量的收視者,應該讓戲中戲的切換再清楚一點。
為了顧及最大量的收視者,應該讓戲中戲的切換再清楚一點。
規則四:別把讀者都想得很聰明,給他們易懂的故事。
5. 長片故事第一個目的都是建立讀者對角色的認同
我們看了一堆主角的抑鬱暴走、雪中漫步,但我們根本不了解主角,越多的戲中戲、獨白、幻想只會讓讀者越看越煩。
第一集中建立主角認同之處有二,一是主角就算不爽還是認真讀劇本(塑造叛逆但認真);二是他為了工作人員觸電大發雷霆(塑造孤僻但善良)。
但這時戲劇已經播一個小時左右了,在加上前面劇情又太雷太悶,這時候建立主角認同已經無力回天了。
規則五:先讓讀者知道主角是好人,再來講他的憂鬱,而不是反過來。
6. 不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開頭都很重要,別搞得太複雜
二十集的戲,第一集定成敗。第一集的戲,前十五分鐘定成敗。
這麼基本的道理,越是成功有經驗的人越是會忘了,自己輕忽了。
有趣的是,《我可能不會愛你》最高收視是最後一集,最低收視是第二集。
《你照亮我星球》最高收視是第一集,最低收視是倒數第二集。
有趣的是,《我可能不會愛你》最高收視是最後一集,最低收視是第二集。
《你照亮我星球》最高收視是第一集,最低收視是倒數第二集。
正好反過來,一個一路往上,一個一路向下,一個越來越想看,一個越來越不想看。
第一印象不管是對人還是對戲都一樣重要。
規則六:故事最重要的就是開頭、開頭、開頭,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7. 勝利團隊、重量製作依然不會是口碑/票房保證
斥資兩億,一集六百萬的製作費,還出動日本天王福山雅治演唱中文主題曲,更被吹捧為《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團隊續作,但最高收視卻不到《我》劇的五分之一,瞿導的確是重重跌了一跤。
規則七:好故事才是口碑/票房保證,不守規則,跌倒無怨。
8. 人多不一定就是力量
短短二十集含導演就有九個編劇,我也蠻好奇他們怎麼分配運作的。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不是想得人越多故事就會越精彩,集思廣益在編故事上似乎不適用。
雖然編劇們常常怨嘆,戲好是導演演員的功勞,戲爛就是編劇的錯,那我就別怪罪他們了。(怪導演?)
但我猜想《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編劇徐譽庭應該又對自己多了幾分自信吧!
規則八:一個人編的故事不會輸給很多人編的故事。
9. 商業作品請用商業思維
之後收視率差了之後,有很多粉絲叫屈,他們說這齣戲本來就是非典型偶像劇,而是要用心欣賞的深度好戲。
如果整個團隊自己也用這種「時不與我、孤芳自賞」的心態安慰自己我也沒話說,但我認為,在商言商,花了兩億拍出的成果如果不能回收,一般名氣不足的新人導演或編劇可能就沒有下一次的機會了。
當然如果有人要冒險揮霍自身累積下來的口碑,旁人也不能說什麼,只有投資方會暴跳如雷而已。
規則九:大眾作品就是要越多人看越好,不要用深度當理由。
打了兩千字,我只是要用一齣讓觀眾失望的戲,探討一個故事該注意的重點,一些老道理,越是熟稔的人越是容易輕忽。
我真正要提醒的人不是導演與編劇,而是想當作家的你,不要以為我在怪他們,他們肯定很快就有下一部戲劇,但你不同,你還在起步階段,自然是越少失誤越好。
你比他們更需要警惕這些原因,希望我的分析對你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