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粉專PO出《河濱》書評後,大家的留言與分享超熱烈,我看貼文數據已經超過一萬次曝光,天啊!這只是一篇書評耶。我平時寫文都沒這麼多人看。(大誤)
因此有不少朋友被點起火,很想再多聽一下這本書還有什麼我推薦的地方,這可考倒我了。因為我實在很不想爆雷啊!人生最討厭的,就是一篇好故事的「哏」被膚淺地破掉。
自己慢慢讀,被故事拉著轉才是讀小說最有趣的地方,而本書真的有這份能耐,所以寫一篇無雷的解析文就成了我本次的挑戰。
我自己大致想了一下,我為什麼覺得《河濱》很好看?特別是我還不算超愛狗的人都能打動我了,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大致從三個面向來解讀:
1. 格局感
格局感的小說非常少見,做得好卻很容易讓人震撼。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部小說,主線是講「一群結拜兄弟要在一座熱鬧的小城裡建立自己的地盤」,細節不多說。我一直記得,最初在看的時候,以為它是一部打打殺殺的武俠故事,但沒想到故事中期變成幫派鬥爭的策略故事,而當故事中的配角們都在搶當第一幫會時,格局又拉大到國家間的內戰。當我覺得格局已經不能再高了,故事又拉高到對權力的思辨。
我永遠記得當時過癮的感覺。而《河濱》在多年後也給了我類似的感覺。
最早我以為本書是講狗狗間搶地盤、團體成長的故事;但中期才發現故事重點原來在人對狗兒的迫害衝突;當我以為這就是故事的走向時,故事又拐回到了人與狗的豢養情誼與矛盾;當我以為人狗對抗就是故事的大高潮,沒想到狗狗竟然還可以OO與OO(抱歉不能爆雷),將故事的格局又上拉了一層。
尤其是「人狗豢養的情誼」,這邊轉得很漂亮,接在人類的惡行之後來看,格外有矛盾感,讓人忍不住會思考:「愛你的人就可以控制你嗎?」「你就該因為這樣甘願被控制嗎?」
格局一層層拉上去,而且又讓你意想不到,基本就讓本書站在一個不敗之地。
2. 成長感
小說常常就是主角的成長史。故事可以說有三位主角:
第一主角庫洛,曾在鬥狗場歷練過的台灣黑狗。
第二主角殺仔,小小隻的白色高地㹴犬,被主人拋棄,軟弱到無法自己生存。
第三主角圓仔,一隻聰明、懶惰、瞧不起狗的毒舌貓。
第二主角殺仔,小小隻的白色高地㹴犬,被主人拋棄,軟弱到無法自己生存。
第三主角圓仔,一隻聰明、懶惰、瞧不起狗的毒舌貓。
這三大主角,在故事中除了漸漸結為好友之外,性格也因為彼此而改變:
庫洛強大但獨善其身,心中一直想念主人,但卻嘲笑思念主人的殺仔(這是他的矛盾偽裝),總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朋友。
殺仔剛被棄養時,連找東西吃都不會(小提醒,棄養幾乎等於謀殺),但卻在庫洛身邊漸漸成長,成為照顧其他狗的重要支柱,最後甚至可以給予庫洛力量。
圓仔一路以來就是個嘴賤的朋友,貓的天性讓他在面臨威脅時總是容易自己先逃跑觀望,但最後卻為了庫洛,願意賭上自己的生命。
像這樣的成長感在小說/電影中都是極為重要的元素,而作者駱圓紗的三主角運用,也讓故事的成長變化更為豐厚。
3. 哀傷感
當《河濱》的故事漸漸走向人對狗兒的迫害時,這「哀傷感」就越來越強,隨著劇情出現:收容所內病死餓死、盜賣流浪狗、被主人背叛、隨機毒狗、捕狗隊圍捕等沉重段落。
你會越來越明白,這將是一個沒有勝算的鬥爭、沒有笑容的旅程。而這真真實實是許多狗兒的一生,他們的生命真的如同書中所寫的,糊裡糊塗就死了、毫無反抗能力就死了、沒有任何正義可言就死了。
為什麼這會是他們一生的模樣?他們的一生一點快樂回憶都沒有就離開這個世界,而加害者正是我們人類,我們訂下的法規,讓我們可以合法殺死這些無辜的生命。
他們的願望很卑微,只是想能吃能睡地活下去,但我們卻連這些權力都剝奪了。
書中有一個段落我印象很深:當庫洛漸漸收服了一些狗兒們,有了一些追隨者。當然其中也會有心不甘情不願跟著他的狗,甚至會想挑戰庫洛的領導威嚴。
其中有這樣的一隻狗,他愛跟庫洛唱反調,他根本不算是庫洛的朋友,當庫洛目睹他開開心心找到一塊炸肉排時,庫洛沒有去跟他搶。因為庫洛看見他瘦得連肋骨都突出來了,他一定很餓吧。
而下一次庫洛看到他時,他已經安安靜靜的睡著了,嘴角帶著血絲,永遠睡著了,炸肉排連骨頭都沒看見,他一定是餓得連骨頭都吞了吧。
他愛跟庫洛唱反調,他根本不算是庫洛的朋友,但庫洛卻為他感到悲傷,放聲長嚎。
當我越被這本書的故事給吸入,那份哀傷感就越來越濃,到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我會覺得哀傷呢?
這份哀傷感,原來來自一份真實感。
我知道,書中所寫的全都是真實的,人類的斧刀比命運對動物更為殘酷。
能真實反映生命的憂傷(即便不是人類的命),是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
以上是我自問對《河濱》的三大激賞點:格局感、成長感、哀傷感。不管你喜不喜歡狗,這本書都用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訴說了狗兒們的無力與無奈。
故事結束後,更多的悲憫與思辨,才會慢慢在你我的生命中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