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簡單來說是:「以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來間接表現抽象的觀念或其他事物」。
很多寫作書都會提到「象徵」,每當我想要插一個文章連結時才發現,我的象徵說明全都被亂塞,沒有一個總整理,所以本篇我就是要將它們集結,成為專文。
【通俗的象徵】
有些事物十個人看到有九個人會聯想相同的意象,這就是一種通俗的象徵(普遍象徵)。
a. 梅花/堅忍
b. 康乃馨/母愛或母親
c. 紅豆/相思
d. 黑色/陰鬱不祥
e. 烈火/熱情
f. 烏鴉/霉運
g. 白鴿/和平
這些意象的形成全來自大眾的共同認知,有些即使不像上述這麼經典,只要是大眾都能意會出相同意象的事物,就算新穎,也是一種通俗象徵。
h. 岳不群/偽君子或道貌岸然
i. 石內卜/臥底或身在曹營心在漢
j. 大仁哥/長時間照顧女方的男性好友或好友間的曖昧
【特定的象徵】
特定象徵則要看上下文的內容,才能意會出在象徵什麼?
最知名的便是朱自清的《背影》,透過父親的舉動與兒子的感受,很自然讀者便會知道,朱自清忘不了的不只是「背影」而是「父愛」。
特定象徵是由作者在故事中創造的。作者可以選用「物品/行為」來傳達「角色/故事」的涵意。
像我舉過的例子:
《食神》中的「愛心紙卡」。從男主角抗拒為女主角畫上愛心,到最後交還給女主角畫好愛心的紙卡,即便男主角從沒開口說愛,但他對女主角的情意已充分表達。
《等一個人咖啡》中的「熱豆花」。故事魔幻地設定,男主角遇到他真心喜歡的女生就會憑空變出「烤香腸」,如果遇到也真心愛他的女生就會變出「熱豆花」。不用老套的象徵,自己創造一個新的意象聯結,烤香腸=單戀,熱豆花=相愛。也相當有趣。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更是將象徵發揮到了極致,孟加拉虎、食人島每一個都在象徵著「隱晦的真相」。
更多如:《梁祝》中的雙飛蝶、《虯髯客傳》中的棋局、《刺激1995》中的遼闊海岸等。透過劇情,作者便能自由為事物連結新的意象,創造特定象徵。
【象徵的運用】
其實象徵的概念便是:「有話別直說」。
當你想要表達某種意思之時,除了直述之外,可以想想有沒有別的「事物/行為」可以傳達這意思。
a. 明明想講自己人品清逸和氣節高尚,卻偏偏誇獎「竹子」。
b. 明明想講要突破艱難、奮勇前進,卻偏偏描寫「海鳥飛越狂風巨浪」。
c. 明明是想諷刺共產主義,卻偏偏描寫「一群豬在農場裡掀起革命」。
從小到人物塑造、大到故事主題,都可以用「象徵」手法來包裝。
在小說實戰上,我們可以運用更廣義的象徵,我建議剛開始運用時,可以從「行為」這方面進行思考。
【用行為象徵】
你想表達什麼,就用行為來替代。
假設你想表達「李洛克很愛林志玲。」(此乃直述)
我們可以寫成「洛克手中捧著九十九朵玫瑰,正等著志玲下班。」
我們可以寫成「洛克手中捧著九十九朵玫瑰,正等著志玲下班。」
「拿玫瑰等待」這行為,其實已經象徵了「愛意」。
這方法同時可以避免小說中充滿了「說」而少了「演」。
【用物品象徵】
在塑造人物方面,也可以運用「物品」象徵,如:
a. 某A一手戴滿五只金戒指。
b. 某B皮夾中掉出一個保險套。
c. 某C戴著厚厚的眼鏡,抱著一堆原文書
光是看到上面的敘述,我們就會聯想,這三人應該分別是土豪、花花公子、用功學生。用小東西、物品傳達出意象,這也是一種廣義的象徵,能讓人自然聯想就是好的象徵。
在剛開始運用時,我們可以從「行為/物品」的意象開始練習,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要提醒自己,試著:「有話別直說」,用物品/行為代替。
【總結】
象徵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巧,有時候不說出口的,常常更具美感,令人回味。
甚至有些「評論人」很會找「象徵」,看到主角吃西瓜就說吃西瓜象徵著什麼?看到主角吃雞腿就說吃雞腿象徵什麼?
但到底領悟得對不對?
李安說:「結局要由讀者來決定。」
義大利作家Umberto Eco則說:「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義大利作家Umberto Eco則說:「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讀者們只能從故事細節中各自感受,有人從吃雞腿想到食物鏈生生不息,有人卻從吃雞腿想到愛情的苦楚。有人想得直觀合理、有人卻是跳躍神邏輯,誰對誰錯呢?除了作者的解釋權,我想這爭論是永遠沒有定見的。
我只能確定,當你寫出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總會有讀者幫你找出象徵的。
寫作技巧懶人包系列文,對我自身也有很大的收穫,當讀友越來越多,我的寫文速度也越寫越慢,總是反覆推敲,以期讓讀友們有更多的收穫,也許會被高手嫌菜XD,我還是盡力做最好的自己,要求自己不斷進步。
真的,萬分感謝你們的閱讀,希望我的淺見能為你們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