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線是什麼呢?就是「因果」。
意外常常是天外飛來一筆「沒來由的事件」,強迫角色面對。
如果當意外在發生之前,事件就已經「透漏資訊」、「種下緣由」,這樣「有因果的意外」就是「伏筆」。
安排伏筆便是讓讀者「知因不知果」(有時連角色本身也不知道)。
先讓讀者知道「因」,但暫時想不到「果」,之後才將因果串在一起,展示關聯。
先讓讀者知道「因」,但暫時想不到「果」,之後才將因果串在一起,展示關聯。
編劇界有句話:
如果故事的第三幕怪怪的,那其實是第一幕出了問題。
史蒂芬.金也說過:
壁爐上的槍如果在第一幕出現,在第三幕就該消失。
九把刀則說過他的創作法:
知道結局後往前逆推,思考要達成這樣的結局,需要具備什麼元素、鋪什麼哏(伏筆)、有什麼關鍵對白必須在前面出現。
本篇主講的內容便是由上面三段話延伸而出。不只探討「伏筆」而是討論故事的「頭尾關聯」。
【伏筆並非贅戲】
史蒂芬.金的話也在提醒我們:「不要有贅戲」,如果你在故事前段裡寫到了「壁爐上有一把獵槍」,而故事之後卻再沒有提到「這把獵槍」,則這段「獵槍段落」則全是多餘的敘述,根本不應存在。
反之,如果你在前文中提到了「某某」,就應該力求讓「某某」在之後派上用場。
伏筆可以獨家專用(指某段落純粹是為了之後的某伏筆才撰寫的);也可以一魚多吃。
在九把刀的《臥底》中(下面會爆雷喔),主角因為被銀製子彈擊中心臟(並卡住),垂危之際才不得不被咬成吸血鬼,讓他得以活命。
也因為這卡住的銀彈壓抑了主角的吸血鬼能力,讓他成為唯一可以在白天現身的吸血鬼,故事也由此發展。
最後故事大決戰,當大反派吸血鬼一舉捏碎主角心臟時,這心臟中埋藏許久的銀彈也傷到了反派吸血鬼,促成了反敗為勝的契機。
《臥底》中的「銀彈」,不只是故事的重要推手、許多劇情發展的要因,同時也扮演了最後的伏筆。這就是我說的一魚多吃。
這就是最理想的狀態,能讓伏筆自然藏在「必要劇情」中,而非刻意安插,反而有突兀可疑的感覺。
【伏筆由結果回推】
九把刀之言,直接挑破了伏筆安置的訣竅,如果我們硬要挖空心思想著:「如何插入一個伏筆。」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最自然的伏筆安置法應是:
1. 先想好「結局的情況」(或說之後的情況)。
2. 回過頭推想怎樣達成「結局」所需的條件。
3. 如何讓這些條件自然地在之前預示。
用前一個「銀彈」的例子我們試想:
1. 我要反派殺死主角時自己也收到傷害。
2. 反派是吸血鬼,「銀」能傷它最深。所以要讓主角身上藏有「銀」。
3. 讓主角被「銀」打成重傷,所以不得不變成吸血鬼。(滿足主角變吸血鬼的原因、同時順勢在體內藏入「銀」,構成一魚多吃)
九把刀是不是這樣想我當然不知道,但伏筆本就是「之後想○○」,所以「之前就要先╳╳」。
我想讓女主角在「危急之時拿起撿到的弓箭咻咻咻射死敵人」,那我在之前就必須先「透露她的射箭能力」與「安排地上有弓箭」。
「由果推因」就能自然讓「伏筆關鍵事物」不斷往前深埋。
你不知道炸彈的爆發情形,你就難以埋下炸彈。
先知道了炸彈爆發的情況,要如何埋它也就有依據了。
【伏筆可以左右結果】
在意外中有聊到,如果「意外」的轉折太大,我們可以選擇用「加戲」的方式,讓轉折合理化。舉例來說:
一個膽小的女生見到一個男生被流氓們欺負,她會挺身而出嗎?
理論上不會,這樣不合角色性格。要讓它合理,我們可以選擇:「改事」、「改人」或「加戲」。
改事:將「挺身而出」改成「打電話報警」。合理!
改人:將「膽小女孩」改成「衝動女孩」。合理!
加戲:如果被欺負的男生之前救過女孩呢?這時女孩回報男孩的機率就上升了吧!
第三幕的問題其實是第一幕沒寫好。
當我們寫到結尾,發現某些事件不合常理、略有牽強時,我們就可以回頭在第一、第二幕中添加事件。
要讓膽小女孩挺身而出,我們可以加入:
a. 男孩也救過女孩。
b. 女孩曾經因膽小而誤事,至今仍深感後悔。
c. 用小事件表達女孩雖然膽小卻充滿正義感。
每一個事件都是推動女孩挺身而出的小動力,有小動力在之前就埋下,之後女孩的轉變有前因導致,便會合理不少。
這時如果能讓這些「獨家專用」的伏筆結合成「一魚多吃」的事件,當然會更好。
【總結】
故事的結果與伏筆息息相關、遙遙呼應,每一條資訊、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物品都在偷偷影響著結局。
動頭就要改尾,動尾就要改頭!
埋下伏筆也等同在勾勒結局。反之,如果你想改動結局,你也該檢視你的故事中有沒有對應的伏筆,為你的結局增添戲劇性與說服力。
看完本文,再將開頭的三句話讀一次吧,它們就是本文的重點。
下一篇,換「挫折」上場,讓角色吃盡苦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