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好故事都是一個謎。

為什麼驚悚、推理、犯罪、科幻等類型故事總對大眾有極強的吸引力?因為有人探求真相的本能,起了懸念就會想知道真相。

所以故事要吸引人,一開始一定要下懸念,但如果前面故布疑陣,而結尾平平無奇,這也會讓讀者很不爽,有被騙的感覺,因此,在結尾我們還需要意外

但許多資深讀者一生已經看了好多故事,就算是不愛看書的人,也很容易在電視上、電影中、網路上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幾乎人人都會有故事抗體。很自然可以感覺到結構、劇情走向,甚至十之八九可以猜到結局

如果故事的重點圍繞著「謎」,卻被讀者提早猜出,這故事對讀者來說便很難算是個好故事。

每每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故事,幾乎都是讓讀者猜不到結局。所以我自己在編故事時,會習慣用一個小模式來構思,避免讀者猜到結局,我稱之為「故事的謎三角」。

【故事的謎三角】

這構思模式說穿了一點也不神奇,只不過是「雙重誤導」罷了。

先將真相「誤導」,再揭曉至一個與「誤導」相反的「假真相」,最後再揭曉一個與「假真相」相反的「真真相」。整整騙讀者兩次!

例如:

一路塑造角色甲是壞人。(誤導)

後段揭曉角色甲是好人。(假真相)

結尾再次揭曉角色甲是壞人。(真真相)

這作法可不只用在角色的好壞,而是連劇情也可以安排。

一路塑造真相是A情況。(誤導)

後段揭曉真相是B情況。(假真相)

結尾再次揭曉真相其實是C情況。(真真相)

現在的讀者都超聰明的,你想騙一次就中已經很難了,當你一直佈置某甲是壞人,他們反而會覺得「一定有詐」,覺得某乙丙丁才有可能。

而當你「逆轉之前的布置」提出「假真相」某乙才是壞人,讀者一定會認為「看吧!果然被我猜中了」,接著沾沾自喜、鬆懈偵查大腦。

最後我們再次「逆轉」,提出「真真相」某甲(或丙丁)才是真正的壞人,這時讀者的「意外度」會比單純一次「誤導」要高得多!

誤導已經是一個常被運用的技巧,幾乎所有故事都會安排一個誤導。

《哈利波特》中,石內卜不斷被塑造成壞人,但在中段又揭曉他其實並不壞,在我們洗刷對他的負面印象後,故事又反轉將它寫成一名背叛者。

《別相信任何人》中主角罹患失憶症,在追尋記憶的過程中,隱隱發現丈夫與醫生其中有一人在說謊,故事也故意先導向其中一人為反派,最後再反轉。

但也是因為誤導太常見,讀者會自動避開誤導的指引,所以我們才需要「雙重誤導」,反轉再反轉,才能確保讀者真的猜不到真相。

對讀者來說,讀一個猜不中真相的故事絕對是最過癮的事。

【先想好謎的三個角-三種真相】

一個誤導真相、一個假真相、一個真真相!我自己在編這類重謎團的故事便會先想好三種真相,再將它們合情合理化

如果你覺得很難想,我建議你可以用「逆推法」。

先決定「真真相」,再從「真真相」去反向佈置「假真相」,再從「假真相」去反向佈置「誤導真相」,這會是比較容易思考的方式。

我想讓甲當真兇(真真相),我就故意讓乙當替死鬼冒充真兇(假真相),但故事前段再故意誤導讀者認為丙才是真兇(誤導)。

一個一個往前推,會是比較容易思考的方式。其實佈置這三個角一點都不難,真正最難的是「如何讓讀者信服」,避免因為過分意外與離奇反而讓讀者覺得誇張、出戲,反而造成反效果。

<伏筆><意外>兩篇文章對於「合理性」都有些說明,可以讓你將這謎三角用得更好!

編故事訣竅說破沒什麼大不了,重點是希望你聽完之後可以自己身體力行編寫看看,這個小訣竅對於寫驚悚、推理、犯罪、科幻等「謎團」為主的故事肯定大有幫助!

如果你不怕讀者或你的大腦燒掉,你要設計「三重、四重誤導」我絕對也是樂見其成!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編劇教學】獨門密技!故事的謎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