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擔憂聽來並非全無道理,但「大量練習寫作」可說是每一個作家、每一本教學書都會提到的「必要過程」,「大量練習反而有害」這論點能成立嗎?
我的答案是:不完整的大量練習,進步效益極低。
我舉個例子,一名職業籃球員需要的訓練可能有三項:身體肌力的重量訓練、技術面的球技訓練、團體合作的戰術訓練。
如果一名球員只瘋狂地加強「重量訓練」,卻沒有同時加強另外兩項,他的綜合能力提升便有限,搞不好還會妨礙其他兩項。
回到寫作上,我認為「練習寫」只是四分之一的功夫,大量練習保證會進步,但前提是你真的「做對」練習,下列我就要提出「完整寫作訓練的4個循環」。
a. 練習讀
b. 練習寫
c. 練習想
d. 練習改
本文寫起來比我預計長得多,遂分篇寫成系列文,以期能將我的想法講得更清楚。
【練習讀】
閱讀是寫作之母。
大量閱讀對於寫作的必要性不必多言,任何人的寫作基礎都是建立在過往的閱讀經驗上。「輸入什麼等於輸出什麼」,你讀「質精」的作品且「量多」,在寫作上自然會潛移默化收到影響,寫出風格與水準趨近的作品。
【讀什麼便會寫出什麼】
大量讀古詩古詞,長期浸淫,即便創作能力還沒跟上,但至少能做到背誦或引用一兩句。但如果你選擇長期浸淫「口語化可輕鬆閱讀的作品」,你在創作時,腦中自然浮現的字句,也必定都是「輕文句」。
講得明白點,如果你讀得盡是「輕文句」,卻妄想在創作時流暢寫出「類文言的文句」(但你從不攝取),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閱讀的意義是如此重大,直接決定你能寫出什麼類型、深淺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可以寫淺,但要讀深」的緣故。
【根據你的目標閱讀】
但如果你壓根就只想寫「輕小說」,卻選擇大量讀「古詩詞」,這也是一種錯誤施力,雖然在「詞彙用典」上你會得到累積,但在輕小說的寫作技巧上卻沒有,又怎麼寫得出好的輕小說?
所以,你想寫輕小說,請大量讀輕小說;想寫武俠,請大量讀武俠;想寫推理,請大量讀推理。不管哪種文類是你的目標,在選讀時,請選擇該領域的「經典」或「口碑之作」,少讀「粗濫地雷」。
因為書中文筆、風格、情節會在閱讀時被你的大腦收錄(可能你不知不覺),成為你下次寫作信手拈來的字句。花差不多的時間閱讀,你想讓你的大腦收錄佳作還是劣作呢?你想寫出什麼樣的作品,你就該看什麼樣的作品。
【閱讀永無止境】
不論你有沒有寫過(寫完)小說,你都該保持閱讀。絕不是認為自己「連寫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空讀。」也不該是認為「我有寫過一兩本的經驗,可以少讀了。」
當你寫過(創作過)再閱讀反而會有更大的收穫,能看出作者更多的寫作軌跡,寫越多反而越要讀。
美國大師級小說家史蒂芬·金生涯寫超過七十多本小說,而他曾說,即便自己寫了那麼多故事,但直到今天他依然每天都要讀小說(即便只是幾頁),不是為了想從別人的故事中學習,而是單純享受讀故事的樂趣。
事實上,閱讀是最自然而然學故事的方式(大腦自動收錄),我認為尤其是史蒂芬·金這種創作經驗多到嚇人的大作家,即使他不刻意分析,他的深厚經驗已會自動幫他分析所有過目的故事,這是經過內化的反射動作,無須他再刻意為之。
閱讀即是寫作燃料,需要源源不絕地補充。
【影像閱讀】
可能有人會問:看電影、看動漫等影像畫面呈現的故事算是閱讀嗎?
我的回答是:算,但不利文字寫作輸出。
我的回答是:算,但不利文字寫作輸出。
閱讀文字的輸入,收錄進你大腦的也是字句組合,有文法有斷句,在寫作時的輸出是比較直觀(文字入,文字出)。
如果是閱讀畫面,收錄進你大腦的也是畫面(外加一點台詞),在寫作時需要多一個轉換步驟(畫面入,文字出)。這就牽涉到寫作的描寫敘述能力,假設你腦中有一個很美的黃花漫天畫面,但要怎麼描寫得讓讀者也覺得美?這就是困難所在。
所以,閱讀畫面對於收錄情節可能無礙,但化成文字卻需要寫作功力,對於寫作經驗不夠的人來說,建議還是多攝取文字以利輸出。
有時我們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比較跳躍、難以閱讀的作品,原因常常便是出在作者腦中有畫面了,但卻缺乏寫作與閱讀經驗,導致化成文字不夠生動流暢,出現詞窮、贅句、文法不順、邏輯斷裂等毛病。
若你是已累積大量畫面與文字轉換經驗的寫作者(具備一定描寫能力),閱讀畫面可能就有逼近閱讀文字的效果。
【小結】
本文「練習循環」用「循環」一詞,也是代表這四個步驟是「生生不息、無盡交替」,並非一次性的過程。
閱讀,在經歷過其他三個步驟之後,會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收穫,相輔相成。
下一篇,換談談寫的練習概念。
^_^b nice
很好的分享,但是如果能够在文末看到下一篇的链接就更方便了。
^^nice